胡賽標
故鄉是僑鄉,僑鄉多古亭。山隘口,圯橋邊,村道上,碼頭岸,一座座古亭散落土樓村寨、金豐溪畔......如柳,如傘,如碑,如書。是鄉思,是緬懷,抑或感恩,景仰?說不清、道不明,但每座聳峙的古亭,都是一首鄉愁的詩。
古亭依稀。從永定大溪的清風亭,到廣東茶陽碼頭的相思亭;從懷鄉亭、思鄉亭、念親亭,到五婆亭、慈母亭、念慈亭......一座座古亭名稱不同,造型各異,或廡殿屋頂,或琉璃黑瓦,或重簷錯落,或翹角飛脊,如鳳翼凌空,若傘花綴開,鑲以花窗,繪以古畫,髹以彩漆,飾以欄杆,垂以福魚,雕以藻井,圓柱迴廊,石桌茶桶,襯以青山綠柳,映以碧水殘月,有的古樸靜穆,有的秀逸峭拔,有的雄渾凝重,有的端麗大方......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鄉愁亭」。難道不是嗎?
古亭如柳絲,纏綿繾綣。清代乾隆年間的清風亭,仍孤寂地矗立於山坳路口,幾百年風雨滄桑的斑駁,翰林巫宜福的題聯,彷彿在訴說幾多人生淒婉與悲愴。丈夫要下南洋了啊,妻子送了一程又一程,叮囑又叮囑,清風亭裡留步辭別,望茪V夫漸漸遠逝的背影,妻子哼起客家山歌:「阿哥出門往南洋,兩人情分愛久長,家中父母我孝順,一切事情妹擔當......」歌聲渺茫而幽遠,哀婉而蕭疏。妻子眼神空茫,暗自啜泣。漫漫長夜,又想起那首客家歌謠:送郎走哩轉屋下,踏入間門正知差;對哩衣衫看哩看,淚汁雙雙到頦下。有的母親要將兒子一直送到茶陽水路碼頭的相思亭,兒子從這裡登船去汕頭、香港,轉道新加坡、馬來亞、緬甸、泰國、印尼......清風亭、相思亭,逐漸成為僑胞心中思念故鄉的符號,也成為家鄉親人盼望遊子歸來的眼眸。多少華僑徘徊清風亭下,躑躅相思亭邊,懷想先賢往事,心潮起伏,眼噙淚花......
古亭如雨傘,貯滿關愛。古樸的懷鄉亭,是華僑縈懷家鄉興建的古亭,宛若一把涼傘,靜靜佇立在山坡上。碑記裡大伯的名字,是我懷想大伯的一個意境。我撫摸茈式A想起大伯兄弟情深、相依為命的許多故事,不知怎的,一種液體盈滿了眼眶......大伯旅羈緬甸瓦城,盤了間中藥舖,但像眾多華僑一樣並沒有發達。父親病逝前,大伯還寄了八百元,緬甸匯率極低,那要花去大伯多少家產啊!......家鄉幾乎都是僑屬,在困難時期,哪家沒得到過華僑骨肉親情的關愛呢?古亭如傘,何止遮風擋雨,一把把傘連成愛的驛站,就像給每段困窘人生,伸出一雙雙溫暖的手。
我任教的僑育中學校園裡,峙立茈|座古亭:書亭、甫開亭、文虎亭、貫三亭。它們是魂牽夢縈的家鄉的象徵,是思鄉念親的「鄉愁亭」。但是,又只是思鄉懷人的「鄉愁亭」,是家鄉父老另一種方式的「鄉愁」。
古亭似碑,每一座都鐫刻虓P恩。精緻玲瓏的書亭,如一朵玫瑰花,開放在古木參天的風水林下。琉璃瓦頂之間,陽光如水,照亮了嵌牆上打開的一本書。它是香港黃春秋昆仲感恩母校培育的禮物。而甫開亭呢?卻是家鄉父老感恩創辦人胡甫開而興建的。這座歇山攢尖頂的紀念亭,是古亭中的藝術精品:重簷錯落有致,八對翹角如鳳翥翔,門額懸掛藝術大師胡一川題匾。胡甫開,畢業於廈門集美師範,年僅26歲,先後創辦中川小學與僑育中學。一次,乘木船前往越南籌募經費,遭到美機誤炸,為桑梓教育獻給了年輕的生命......
古亭似書,翻閱它,博愛的故事在書頁間跳動。進入胡仙紀念其父的文虎公園,只見碩大的山石,迂迴的曲橋,蜿蜒的石道,茵茵的草坡,峭拔的鳳葵,依依的垂柳,瀲灩的湖水,倒映茪慦磭F的倩影......俊逸瀟灑的題匾「文虎亭」,在紅色琉璃瓦下閃爍。底層紀念室,安放茩J文虎先生的半身銅像,像座銘刻傳略:他是僑育中學的首任董事長,在南洋發起「百萬勸摹基金」,創建了這所著名僑校,並多次保護它得以生存下來。登上二層旋梯,坐在石椅欄上,溫柔的陽光飄落下來,雕刻在那塊欄板上的一隻猛虎,文靜而安詳。萬金油,星系報,愛國僑領,國際慈善家,一幕幕偉大而曲折的傳奇,在我腦海影片般閃回......古亭無言,時光無語。紫荊花開了,紫紅的花瓣輕輕飄落湖面,空氣中瀰散茞H淡的馨香......
貫三亭外表素雅,並不起眼,唯一特殊的,它是學生自發捐資為王校長興建的紀念亭。王貫三是誰?他是浙江嘉興人,李叔同的門生,茅盾的秘書,八一起義浙江唯一代表。著名作家茅盾寫的《夏夜一點鐘》的開頭一句是:「我和宋少爺在開往武漢的輪船上焦急地等待王三......」,其中宋少爺就是宋雲彬,王三就是王貫三:瘦高個,理平頭,上唇一撮黑鬍子,文弱書生模樣......
他受知己邱長慶之託,來到僑中擔任八年校長,對僑中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被記住的是一些細節:學生患了疥瘡,他每天傍晚帶學生去洗溫泉,給學生搽上自製膏藥。學生江城營養不良,一天突然暈倒在地,他叫夫人熬了三天稀飯,配上炒黑豆,送至床前說:「多吃黑豆補血。」江城拭淚。有學生想溜到校外偷吃手工麵,出門恰遇王校長,撒謊說:「上街買信紙,給家裡寫信。」王校長說:「我有。」把他們帶到辦公室,發給信封信紙。寫好後,王校長貼上郵票,把學生帶到校信箱前投寄。從此,學生再無違紀......
他也珍視上級獎給他個人的錦旗,但孩子三年沒錢買布做衣服了,夫人悄悄將一面錦旗改成小女兒的外褲,「王貫三」幾個字,恰巧還穿在小孩的屁股上,被人發現傳為笑談。他笑得很苦澀。但是,當廣東省主席羅卓英派人抬轎來到僑中,請他去擔任廣東省教育廳長,他卻婉辭了富貴。彌留之際,他留下遺願:將骨灰安葬僑中後山,要看蚢握今o展繁榮......
興建貫三亭,捐錢最多的是印尼學生江震球。他與來印尼的校友見面時,說到王校長就抱頭痛哭:「沒有王校長,我們哪有今天呀!」貫三亭碑記鐫刻茠籅虃y的絕句:「臨危受命酬知己,澤滿閩山粵水頭,終生執教堪苦樂,堪稱杏壇老黃牛。」秋天深了,貫三亭旁的桂花,悄無聲息地飄在草叢上......
是的,鄉愁是雙向的。它既是海外遊子懷鄉思親的情愫,也是家鄉父老知恩報恩的情懷。它們都通過興建古亭的方式,讓樸素而熾熱的感情找到了一種歸宿,在時光中凝固而永琚C
曾經尋訪永豐亭,忽然瞅見白牆上新加坡吳九英女士的《慈恩頌》:「多少慈愛牽掛,送走歲月年華;多少憂慮牽掛,染白他的頭髮;眼淚為我串串落下,慈恩像永琱謝的花;在這世界有誰最偉大--就是我的爸媽。」
我喉頭哽咽,心泛漣漪:我們是否曾丟失那兩個最不該丟失的字?誰能說「慈恩」不是心中永不凋落的古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