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 明
讀書有多種讀法。真有收效,不是快,而是精。有人整天捧書,翻書神速似風,收益甚微。
讀書不是給人看的,要關起門來「用心」去讀。
如果你是編劇,讀金庸的書,就要看他怎麼勾住讀者。當在你編劇的時候,用他的某些辦法,設置懸念,立體地描寫人物,不讓觀眾中途離場。讀過金庸的書,如果讀通了,我想就不會簡單地把人物分成正面與反面、好人與壞人。正反好壞是要分的,但不是那麼簡單地分。
如果你是寫小說的,該學學金庸的多才多藝,博學廣識。自己寫小說怎麼吸引讀者,怎樣能讓大家「喜歡讀」?那就必須適時、適當地增加知識性、趣味性。葉聖陶先生曾經寫信告訴過我:「千萬不要說你這是科學,你這是財經,你這是史地......我是搞文藝的,這與我不相干。誰這樣說,誰就一定搞不成文藝。世間哪裡有不牽涉到科學、財經、史地......的文藝呢?」 金庸的小說不僅牽涉到科學、財經、史地,還涉及到佛學、武功、棋術......
做個現代的寫作人,要學的就更多。當然,也可以只寫自己熟悉的,那就按經歷照實寫來。不過一本小說缺少了「想像力」,缺少了「趣味性」,還有多少「可讀性」?
讀者讀金庸,我想是一種享受。讀時可在作者設置的「迷宮」裡反來覆去地想:他的寫法與別的作家有什麼不同?可貴之處在哪裡?他寫的人物是否會「好人絕對地好」、「壞人絕對地壞」,一出現你就認識他們嗎?金花婆婆、岳不群、梅超風......貌似好壞優劣,是否讓你一眼看透真實的他們?金庸有豐富的生活基礎、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沒有「幾突出」的寫作熏陶,他是按照生活裡認識的人本來的變化去寫的。似優卻劣、似劣卻優,變化多端,捉摸不定。每個人物在不斷地變化,變得合理、可信,充滿傳奇色彩。這樣的書,當然愛不釋手。
金庸不僅會寫小說,他還是個「戲劇家」。一些平常的事,通過他的矛盾組合:激化、鈍化、再激化,情節引人入勝。一般的小說家,沒有他那些本領。
讀過金庸後,會感到很多別的小說太單薄了。有些寫作人的水平,與金庸不在同一個層面上。這就會逼茪@些文人提高自己。
一生時間有限,不能浪費。選準讀哪些書,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以較少的時間,獲更大的收益。「博覽」可擴大見識;「精讀」才長進學問。如果你愛讀小說,勸你別錯過金庸的書。他的書是包羅萬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