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馬場大火與咖啡園墳場

2018-11-10

■ 葉 輝

話說黃泥涌村大片農地1854年闢為馬場,3年後跑馬地馬場落成,一年一度舉辦「周年大賽」舉行3至5日跑馬賽事,吸引不少中外人士入場觀看;1918年2月26日為周年大賽第3日比賽,一個看台棚架突倒塌,棚底為熟食檔,觀眾無從走避。

1953年12月底至1954年1月初,鰲洋客在《華僑日報》撰文,憶述「火燒馬棚」;他指當年馬場有4,500名馬迷入場,火災時多人走避不及,半小時內已燒成「人炭」,身體支離破碎;警察和消防員到場時僅可收屍,屍體放在馬場上讓親屬認領,辨認不到的就運到山上荒廢的咖啡園埋葬,運屍山路當時尚無名稱,後因東華東院落成而命名為東院道。

鰲洋客更提到,死難者遺下不少金銀首飾,找到金c146隻,金戒指255隻,潔淨局工人將肉碎收拾並包好,運到鵝頸橋的碼頭扔到海中;一個晢a女人見狀,遂撈起其中一包,以為有金執,豈料為死人的頭顱。

事後東華三院負責賬災,與港府合力將咖啡園設置為公墓,1922年即火災發生4年之後,公墓落成,建有「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以紀念死難者;直至半世紀之後,紀念碑及公墓於2010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港府去年更列為法定古蹟。

咖啡園墳場在掃桿埔樂活道,為香港開埠初期的華人公眾墳場,於1891年開辦;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罹難者悉數安葬在咖啡園墳場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1952年興建香港大球場搬遷部分墓碑,1961年不再接受安葬申請。

就在1916年,一位從巴西回國的華僑,帶很多巴西咖啡種子回來,由於為當時咖啡主要銷售地,因此便來港找尋種咖啡的地方,他看中掃桿埔旁邊的一座山,認為土質氣候適合種植咖啡。當咖啡樹苗移植到山上時,咖啡樹生長得不好,不少樹苗移植後就枯死了,令他所有的投資完全沒有任何收成,最終遂放棄咖啡園。

約於上世紀30年代,成和道尾興建道路,工人掘路時發現到一堆骨,自此就有跑馬地亂葬崗之說;其時為戰前時期,故此推斷以前的華人慣常葬在山邊;翻查史書記載,就在1942年2月22日,本港成為日本軍事佔領區之後兩日,當時一班女性被日軍抓到藍塘道的其中一間住宅內強姦;女士出門之後發現一班男人屍體,料為遭日軍所屠殺,便草草把他們埋葬了事。

另外,亦曾有一批醫護人員意欲離開跑馬地一個防空洞,最終醫護人員投降,卻遭日軍所屠殺,亦有可能令此地成為亂葬崗;禮頓山及對面木球會位置原本俱為英軍之軍營,就在本港保衛戰時期,英軍曾與日軍在此地爆發激戰,但由於死傷不及赤柱一役慘重,故此較少人提及。

經東華全力爭取,咖啡園公墓落成,名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又建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紀念及慰藉死者;咖啡園公墓據說就在大球場後山,但地處偏僻,很少人會前去,遂成為湮沒的歷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