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靠背石與珓杯石

2018-11-03
■宋王台。資料圖片■宋王台。資料圖片

■ 葉 輝

話說1964年夏季奧運會聖火運往主辦城市東京途中,同年8月經港傳遞,為本港史上首次迎來奧運聖火,港府為紀念此一盛事,將九龍城啟德機場附近一個迴旋處公園命名為世運公園,將附近街道命名為世運道;1970年12月4日,時任教宗保祿六世訪港,港府派開篷跑車接載;九龍城迴旋處現址在戰前稱為靠背石;舊日有一塊中間裂開的岩石,狀似問卜的珓杯,因而名為珓杯石,此石在戰時因日軍擴建啟德機場而消失,後人誤傳珓杯石為靠背石,日後在此處的巴士總站,在巴士司機間又稱為「靠背石總站」。

經旺角往返尖沙咀及九龍城的6號巴士路線,在上世紀20年代投入服務,其時由九巴營辦;九巴1933年獲得九龍及新界的地區專營權,6號線因而得以繼續服務;就在1936年8月16日,民國海軍砲艦「海鶖號」泊港期間因颱風擱淺於九龍城宋王台、聖山、珓杯石道,當時報紙廣泛報道,不小市民圍觀此奇景;約1939年,美國華僑赴聖山宋王台遊覽及拍攝影片,憑此尋找已然消逝的記憶。

日軍於1941年12月侵港,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Mark Aitchison Young)投降;6號線在日治初期與其他巴士路線一樣停止服務;日治政府在1942年1月10日恢復戰前6號線服務,為首條在日佔後重投服務的九龍區巴士路線,當時徵收全程收費2錢;同年10月1日日軍重整陸上交通,往返尖沙咀及九龍城的路線由6號改為1號,此編號一直沿用至今。

靠背石為太子道、亞皆老街、馬頭圍道等街道之交匯處,由於上述各道路均為九龍區之交通大動脈,因此一直是九龍城區的交通要塞,車流常年頻繁;在啟德機場使用期間,九龍城迴旋處即為連繫機場對外的交通,每日流量俱非常之高。

珓杯石或寫成靠背石,昔日聖山附近有石似珓杯,因而得名;原有一珓杯石村,村落已毀,約在世運道北端,昔日聖山之東北,馬頭涌之西南,衙前塱之西北,面臨九龍灣;舊時有珓杯石道,由馬頭涌道分出。

上世紀20年代本港人口激增,當時華人紳商何啟與區德等人合資經營之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九龍城寨外的九龍灣北岸大規模填海,新填地有120英畝,在二戰期間由日軍統治,擴建機場作軍事用途,九龍城寨之城牆及啟德海濱之住宅俱遭拆去,石塊作建造跑道之用;宋王台碑石原立於馬頭涌海邊聖山,約為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一帶,宋王台石碑後來遷移到距離約300呎的現址;港府認為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朝修宋史之謬,旁邊街道稱為宋皇臺道,後來旁邊鐵路站亦稱宋皇臺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