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曉沛(中國前駐烏克蘭、波蘭、哈薩克斯坦大使)
昨天,應邀出席哈薩克斯坦駐華大使努雷舍夫在使館舉行的授勳儀式,我順手穿了平時喜歡的咖啡色西裝。這是一套伴隨我40年外交生涯的官服。
1979年夏,我第一次出國常駐,外交部發了1,100元置裝費。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我不知道該怎麼花。在國內,每次參加外事活動前,都要憑單位開的介紹信到行政司生活科借中山裝,用完當即歸還庫房。部裡的老同志囑咐我,外交官出國要穿得體面,一定要買上好純毛衣料,除了國慶等正式活動需中山裝外,還要做兩套帶馬甲的西裝,再配上錚亮的三接頭高檔皮鞋。因莫斯科天氣寒冷,必須買皮帽和厚呢子大衣,可謂從頭到腳全副武裝。
外交部的定點出國服裝店--紅都位於東交民巷,其品牌起源於有茼呇~歷史的紅幫裁縫。1956年為解決北京做衣難的問題,在周恩來總理親切關懷下,專門由上海遷至首都。裁縫都是南方師傅,態度和藹,做工考究,穿起來非常合身。我還定做了襯衣,包括一件大花的。據使館同事告知,當下莫斯科使團中流行此款,實際上只穿了幾次就不敢穿了,國內來出差的同事笑我太潮了。遵照老同志的交代,特地做了兩條西褲,老師傅誇我說:「小伙子,蠻有經驗嘛,褲子磨損快,確實需要有備用的。」這次我穿的就是一直保存在家裡的備用褲。
那年代,我們國家窮,出國人員只拿生活津貼,每月就40多元外匯人民幣,但國內56元工資繼續保留,被稱為「雙工資」,還挺知足的。中低級外交官不讓乘飛機,只能坐火車,從北京到莫斯科得一個禮拜,包括一些赴非洲使館的也得繞道莫斯科,大家都習以為常。唯一不能理解的是,不讓帶夫人,更不要說孩子了。這在世界各國駐外使館中,算是獨此一家。使館領導得知我夫人也學俄語,而且是領事幹部,專門向部裡打了報告,過了一年才調到使館。部裡不少老同志,因夫人在外地,沒有北京戶口,不得不長期兩地分居。記得有一次,外交部派我去外經貿大學做招生廣告,不少同學都關心出國待遇問題,我就講了上述情況,但指出,現在「鳥槍換炮」了,已與國際接軌,不僅工資大大提高了,可以帶配偶、兒女,而且丈母娘也可去帶孩子。同學們聽後都樂了。同時我強調,想進外交部,要有吃苦的思想準備,舒舒服服當不了外交官。兩年後,我在部裡碰到一位年輕人,他主動與我打招呼說:「周大使,當時我就是聽了你的報告後,決定報考外交部的。」我問:「後悔嗎?」他搖了搖頭。我很開心,看來還真沒白忽悠。
回想起那時的許多東西,貨真價實,不用擔心受騙上當。就說那套西裝,穿了近40年,還是挺挺的,沒有變形。不過裡子破了幾處,還有開線的,我都自己及時縫補上。我想好了,以後去見馬克思時,也要穿上這套西裝。如老馬有興趣,不妨與他分享相關的故事,從中也可了解到中國改革開放後發生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