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彥 火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是一個人文思潮活躍的時期,我們還特別策劃了一套《廿一世紀文庫》,邀約了海內外著名學者、思想家供稿,題材以當前讀者關注的文化焦點為主。
我在以《「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從〈2000年文庫〉到》總序中指出:「在尋找中國道路的思考中,上一個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已作了很大的努力,並形成一批傑出的帶有經典性的創作、學術思想成果,在新世紀開始時,又有許多學者、思想家與作家面對全球化的潮流作出新的思索。然而,由於這些學術、思想成果屬於高層次的精英文化,它雖有高度的文化價值,卻不一定有市場效益。香港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皆陷入低谷,香港圖書市場一蹶不振。在此情形下,作為一位出版人,不可避免地陷入理想與市場矛盾的掙扎苦鬥中。但理想像一道陽光,仍然在我們的腦海閃爍。沒有陽光的生命,肯定黯然失色,所以雨果說:『夢想就是創造,希望就是呼喚,製造幻想就是向現實挑戰。』我們抱着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編輯新的一套文庫──《廿一世紀文庫》,不敢言向現實挑戰,只是略盡綿力,朝着迢遙的理想境界進發,並散發出一抹幽微的光。」
這套文庫出版了王若水、李慎之、余英時、劉再復、何方等人的人文思考的專著,雖然叫好不叫座,在學術思想界引起較大的反響。
高品質的文化書或文學書不一定有市場,有時可以通過有心人的支持和贊助。
坊間有不少選集叢書、文庫出版,但這與出版社或主編的個人意向息息相關,換言之,並不能真正代表那個時代的文學水平。我一直想出版一套沒有長官意志、沒有個人意願、沒有市場因素、有真正文化價值的書。
(「我的出版生涯」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