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史上的進口貿易

2018-11-17
■超市裡的進口商品。 作者提供■超市裡的進口商品。 作者提供

■ 馬 佳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CIIE)日前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作為全球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驚艷全球、大放異彩。眾多國家元首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和大批商界領袖、專家學者出席盛會。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幕式主旨演講宣佈:「進博會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大合唱......向蚨c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不懈奮進,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進出口」是一個現代名詞,但中國古代早就有進出口貿易。以史為鑒方能致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進口業務,不無意義。

中國對外貿易萌生於秦漢時期,漢武帝開啟的「絲綢之路」拉開進出口的帷幕。漢武帝還專門設立一個「大鴻臚寺」,主管外貿事務。盛唐時隨荇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對外貿易日趨繁忙,朝廷還設立「市舶使」,並頒佈世界貿易史上第一部進出口法規《市舶法》。曾任尚書左司郎中和遷左補闕的翰林學士李肇在《唐國史補.獅子國海舶》中稱:「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至則本道奏板,郡邑為之喧鬧。有番長為主領,市舶使籍其名物......」

到宋代,中外貿易更加興盛,與我國通商的國家達到五十多個,進出口商品也林林總總豐富多彩。朝廷的「市舶司」擔當起「海關」的使命,明州(寧波)、臨安(杭州)、廣州和泉州為當時外貿「四大港口」。出口商品主要是絲綢、茶葉和外銷瓷,換回的「洋貨」則有人參、香料、珠寶、馬匹、毛皮、象牙等。當時開封、杭州的達官貴人不難享用異國商品。

「走私」在國際貿易中屬於違法,古代稱其為「漏舶」。漢武帝力挺對外貿易,也強調講規矩。宋朝的「市舶司」出台的《漏舶法》,明確規定 「如不出引目,許人告,依漏舶法」,堪稱世界上第一部「反走私法」。王安石變法時,朝廷整頓外貿條令,宋神宗在熙寧七年(1074年)詔令:浙閩沿海各口岸到達的南洋各國商舶,須查驗是否有「公憑」,已抽買(徵稅)者憑「回引」(納稅憑據)方可通行。對沒有「公憑」、未課徵關稅者,不僅沒收貨物,還會被押至市舶司查處。

明清時期,外交和外貿事務由「理藩院」負責。雖然清廷閉關鎖國,卻未能中斷國際文化交流和中外經貿活動。鴉片戰爭後,朝廷專門設置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和兩廣總督兼管,負責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和廣州的外貿事務,後來還設置南洋通商大臣。咸豐十二年(1862年)又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奕欣、桂良、文祥為首任大臣。衙門設在北京東堂子胡同,設英國股、法國股、俄國股、美國股和海防股,處理海外各國的外交通商事務。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外務部成立,取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值得一提者:由於中國近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對外貿易喪失關稅自主權和海關行政權,外貿業務長期被外國「洋行」壟斷,進出口商品結構也處於不等價交換水平。鴉片戰爭後的1843年清廷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協定稅則」,實徵稅率大大降低;1902年更將進口貨實徵降至3.2%,堪稱全球最低稅率。此舉刺激了外國商品在華傾銷,也嚴重傷害了民族工商業發展。

由於「洋行」控制我國外貿,所有進出口結匯、信貸、保險和航運均由外商一手包辦。外國銀行不僅掌握全部外匯,還決定匯率。洋行還僱用華人建立「買辦」制度,通過這些「買辦」結成一條四通八達的商業網絡,為洋行推銷洋貨、接納出口商品。這些背靠洋人喪權辱國的「買辦」,賺足了同胞的血汗錢。

清末的進口物資中,就有毒害國民身心健康的鴉片,由此引發了鴉片戰爭和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禁煙!其他「洋貨」還包括紡織品、西藥、化工、煤油和鋼鐵、機械等;中國出口商品則以茶葉、絲綢和大豆、桐油、豬鬃為主,凸顯了殖民地性質的貿易特點,也造成工業品與農產品之間不等價交換,吃虧的當然是中國,以致造成江南一帶農村的破產。清末民初,「冒險家樂園」上海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東方巴黎」,進口商品充斥上海灘,英國毛織品、法國化妝品、德國奔馳汽車、美國電器、瑞士鐘錶和西裝領帶、玻璃絲襪、金絲眼鏡以及洋煙洋酒、雀巢咖啡、可口可樂、書刊雜誌等數不盡數,僅瑞士名錶就有歐米茄、西馬、浪琴、米度等品牌,德國產掛鐘和唱機、唱片都可在滬上買到,魯迅先生就為海嬰買過一台德國留聲機,「四大家族」和達官貴人府上更不乏琳琅滿目的洋品牌。

當時上海永安公司打出「統辦環球貨品發售,輸出中華諸般土產」口號,銷售外國商品。永安公司還根據市場行情,每年派人出國考察商情,再通過外國洋行進口外國貨。永安甚至在英、美兩國設立辦事處,直接與西方一些名牌廠商建立購銷關係。滬上一些富貴之家和洋派人士無不以享用洋貨為榮,一些富豪子女更是互相攀比、不惜一擲萬金搶購奢侈品。當時上海戶外廣告已很火爆,紐約、巴黎的新品廣告很快就出現在南京路上,這些五顏六色宣傳「洋貨」的廣告,也成了十里洋場耀眼標誌......

解放後,外國商品一度在中國銷聲匿跡,大城市友誼商店才可「一見尊容」。改革開放後,根據鄧小平指示,第一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於1979年1月亮相內地,隨後索尼電視、豐田汽車等「日貨」也進入中國......滄海桑田時過境遷,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包括頂級轎車、新款飛機和瑞典宜家傢具、德國啤酒、法國紅酒、澳洲保養品、新西蘭牛奶及種種特效藥品在內的各國名牌雲集中國,進口商品超市遍佈中華大地,家樂福、沃爾瑪、樂天、百盛、星巴克、卡樂比等國際零售巨頭紛紛落戶神州,億萬中國消費者通過電商能買到自己心儀的「洋貨」,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首屆「進博會」震驚全球。儘管「中美貿易戰」未停,眾多美國企業卻爭相與中國達成交易和合作成果。11月6日中國國際進博會參展商聯盟在滬成立,美國通用電氣和杜邦公司、強生公司等還當選正、副主席單位,參加首屆進博會的世界500強企業也紛紛簽約參加明年第二屆進博會......「進博會」的圓滿成功,誕生一個令人欣喜的合作共贏新模式,也滿足了國人多元生活之需,此乃中國之幸,世界之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