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應用新科技提升博物館展覽成效

2019-01-24

曾麗君 香港青賢智匯副秘書長

香港藝術館翻新工程及西九M+博物館將分別於今年竣工,不少博物館迷已經對這兩個國際級博物館將舉辦的展覽引頸以待。現時,康文署旗下共有十七所博物館,近年不乏大受歡迎的展覽。展覽成效昭彰除了因為策展具質素外,以科技元素提升展覽的趣味性亦應記一功。

現今已是數碼年代,展覽中加入QR Code、RFID等科技,利用短片、遊戲、AR等方式跟觀眾互動並非新鮮事。而且,科技應用得宜其實能協助優化博物館的營運。如台灣的博物館已實地應用Beacon低功耗藍牙技術,準確地將參觀者定位,收集和分析後的大數據,能助策展人了解各參觀者的遊覽路線及各項展品的受歡迎程度。可見,若博物館能增添受歡迎的互動元素,既提升參觀者的學習成效,亦助博物館掌握大眾口味,有利日後策劃更具特色和民眾感興趣的展覽。

另外,香港地少人多,早前不少展覽都大排長龍,場內水洩不通,如科技運用得宜能有效紓緩有關問題。筆者印象最深刻肯定是香港科學館2017年度的重點展覽「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在4個月的展期內共接待了逾85萬觀眾,平均來說每天參觀人次超過7,000人。作為參觀者,能親身到場欣賞珍貴展藏當然雀躍。可是當場地超負荷時,參觀者只能匆匆一瞥而去,囫圇吞棗,失望而回,實有失展覽原本的教育原意。

另一值得提及的是2018年度文化博物館的「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透過數碼化的保護技術,結合多項嶄新多媒體節目體驗,如VR技術,引領參觀者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在參觀期間,筆者不時勾起數年前參觀莫高窟的回憶,像真度之高,恍如置身石窟現場。

其實,政府可以考慮對大受歡迎的展覽,進一步提供遙距VR或3D視頻,讓已購票的參觀者可以安坐家中重溫展覽精華部分,藉此提高展覽的環境質素。同時,透過網絡參觀更可以擴大展覽的受眾範圍,提高推廣文化的成效。

筆者認為香港博物館展覽旨在向市民大眾推廣不同文化,改變「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博物館投入科技的應用固然是大方向,但策展者切記不忘初心,忌盲目為追潮流而「潮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