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居港的少數族裔人士數量持續增加,但有意見批評教育局的支援不足,未能照顧非華語學生的需要。申訴專員公署早前就問題進行主動調查,發現教育局對取錄非華語生學校的額外撥款非常參差,中小學的非華語生人數可以相差僅一人,但撥款額的差距卻多達16倍,建議局方於撥款機制、學生的中文學習、收生入學資訊等5方面進行檢討。
申訴署:師資培訓支援不足
申訴專員公署的主動調查指,教育局現時對取錄非華語生中小學的額外撥款,如果學校只有9名或以下非華語生,只可申請每年5萬元資助,但10或人以上卻可獲80萬元至150萬元撥款,僅差一人金額卻可相差高達16倍,認為需要注意及改善。
而在非華語生中文學習方面,局方於2014/15學年已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共有79間中小學獲支援,但修畢相關課程的教師卻只得24人,公署認為有關學校行政及師資培訓支援都需要加強。
就非華語生升學選校的情況,公署批評現時有關幼稚園入學支援不足,雖然教育局有透過發出通告及指引等途徑,提醒各幼稚園需提供中英文入學申請表等資料,但部分幼稚園的網頁仍然是以中文為主,家長較難在網頁找到入學申請表。
至於小一入學資訊,公署批評教育局未有按時更新「傳統上錄取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小學」的附錄,一些現時錄取非華語學生人數較多的學校沒有包括其中,影響家長助子女選校。
申訴專員公署就此向教育局提出5項建議,包括檢討額外撥款機制、檢視「學習架構」成效並加強相關行政及師資培訓、檢討「名單小學」機制,另外亦要加強推廣非華語入讀幼稚園的入學資訊,及主動查核幼稚園有否落實局方所提出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