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理大研「雞尾酒式」治學童近視

2019-02-15
■理工大學共有10個項目獲得2018/19年度「研究影響基金」資助。 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理工大學共有10個項目獲得2018/19年度「研究影響基金」資助。 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

「光療」「離焦」「藥水擴瞳」溝出有效療法 獲教資會撥款逾800萬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近視是社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600度或以上的高度近視更會令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眼疾的病發機會大大增加,情況不容忽視。針對8歲至13歲學童近視狀況,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創新地對照光療法、近視離焦和放大瞳孔藥水三種方式,透過多組隨機臨床實驗,了解控制學童近視眼增長應用組合,探究綜合治療是否比單一療法更加有效。有關項目並獲得教資會首屆「研究影響基金」撥款800多萬元,希望成果能造福廣大的下一代。

是次「光療法、近視散焦和『阿托品』控制學童近視眼增長的組合功效:隨機臨床試驗」項目由理大眼科視光學院主任及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杜嗣河領導,為理大多個獲批「研究影響基金」的健康研究項目之一。

探究療法「1+1」是否大於2

計劃負責人之一的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謝欣然介紹項目指,研究中探究的三種近視療法,其中理大從事近視離焦工作已有多年,亦已研製相關特製眼鏡抑制學童近視加深;而放大瞳孔藥水「阿托品」,有研究顯示每日作低劑量使用亦有助減慢近視加深,惟其運作機制仍然未明。

至於光療法方面,謝欣然指過往有研究指,戶外活動有助減少學童患上近視機會,而強光或是其中關鍵。是次項目一方面希望找出光療法是否可以成為應用於臨床的控制近視方法,另一方面更希望組合不同治療方法,觀察綜合治療是否比單一療法更加有效。

招募700華裔童做實驗

團隊將在香港招募700多名華裔兒童,進行為期24個月的臨床實驗,參與的兒童年齡須介乎8歲至13歲,並患有100至600度近視。他們將會分為「對照」、「光療法」、「光療法和近視散焦」、「光療法和阿托品」四組別,以測試不同方法的控制近視成效。

接受光療法的受試者將獲發一個光療燈箱,照度達10,000lux,「有如行山打波時接觸到的陽光,與戶外非直望太陽時接觸的全日光相若」,而一般辦公室燈光只有約500lux。

謝欣然表示受試者需每日使用燈箱45分鐘,「在學童眼睛高小小的位置照下去,他們可如常做功課、看書、用手機等。」

他續表示,其實上述的治療方法還餘下多個組合值得試驗,如日後研究取得成果或籌得更多資金,下一步將進一步拓展研究,包括考慮將「光療法、近視散焦和阿托品」三者「共冶一爐」,觀察能否取得更大成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