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理大另外三個獲批的健康相關項目,分別與藥物開發、脊柱側彎檢測以及食品安全相關。其中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鄭永平領導的脊柱側彎檢測項目,將研發嶄新臨床工具,使用無輻射的三維超聲評估脊柱的三維特質,研究結果可融入現時的二維脊柱超聲成像系統,以預測脊柱彎曲的變化、優化脊柱矯形器的設計及運動治療,以及監察脊柱側彎的治療效果。
鄭永平指,以X光評估脊柱側彎雖然相當準確,惟亦有輻射及健康風險,團隊早前開發了二維超聲成像系統評估脊柱側彎,可持續經常監察兒童的脊柱。該技術在多個國家及地區已獲臨床採用,是次新項目則在此基礎再進一步引入三維特質,更準確判斷和預測患者脊柱側彎情況,優化治療方案。
開發新粘菌素佐劑抗菌藥
至於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陳聲負責的藥物開發研究,將致力研發出一系列新的粘菌素和佐劑抗菌藥物方案,應用於臨床試驗。他表示,粘菌素被認為是治療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CRE)的最後抗生素,然而它卻存在神經和毒性副作用,以及細菌對粘菌素的耐藥性問題。
團隊最近發現了CET、DOM及Econ三種化合物,它們與粘菌素有很強的協同抗菌作用,用於對付耐粘菌素和敏感的腸桿菌科菌株時,可採用較低劑量的粘菌素,以盡可能減少對重症患者的毒性副作用,並已經動物實驗證實可行,團隊將進行臨床研究優化抗菌效果,並改良這種新藥方案的劑量和配方設計。
另外,由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分佈式與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領導的項目,則將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應用於食品安全中。
團隊會為食品加上射頻標籤,以便在生產、加工及分銷所有階段追縱。
同時,存放食物的環境並會安裝大量無線傳感器,以監測溫度和濕度,並在生產、存倉及運輸過程中及時檢測食品的狀況,從而確定食品風險的源頭,並預測食品未來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