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普通話自由講】粵「老媽子」是娘親 普乃年長女傭

2019-02-19

粵語是一種非常有活力的漢語方言。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對其他方言甚至民族共同語產生影響,又會從其他方言和民族共同語中不斷吸收,化為己用。粵語和現今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語言關係也是越來越密切。

不過,由於粵語和普通話都使用中文作為書面語,因此粵語和普通話之間出現不少的「同形異義詞」。這些詞彙,既是造成地區交流差異和產生溝通誤解的重要原因,也是粵語或普通話學習當中十分有意思的切入點。

同形異義詞,顧名思義,即字形相同而意義毫不相同的詞彙。由於漢語和漢字的歷史十分悠久,因此這類詞語古而有之。比如「故事」一詞,在古漢語中是「舊事、前例」之義,如「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而現在的意思是指「真實的或虛構的用做講述對象的事情,具有連貫性,富有吸引力」。

再如「形容」一詞,古代漢語指「形體容貌」,如「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而現代漢語則指「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加以描述」。

食「薄餅」 粵指Pizza普是烙餅

粵語和普通話中有很多同形異義詞。民以食為天,先從飲食來看吧。在香港人的飯桌上,會有「薄餅」、「我要飯」、「白酒」這類詞。粵語的「薄餅」通常指Pizza,普通話則指中式兩片相疊的烙餅,類似夾着北京填鴨食用的那種烙餅。粵語的「白酒」通常指白葡萄酒,普通話則指「白乾、高粱酒」。而「要飯」在普通話是指「乞討」,稱「乞丐」為「要飯的」。

還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粵普同形異義詞。比如「工人」,粵語多數指「家庭傭工」,普通話則僅指依靠工資收入為生的體力勞動者。

香港稱呼護士為「姑娘」,而普通話則用來稱呼未婚女子,有些北方地區則用來稱呼女兒,「我家的姑娘」是指「我的女兒」。

粵語用「老媽子」稱呼自己的媽媽,普通話則用來稱呼年長的女傭。粵語用「奶奶」稱呼「丈夫的母親」,普通話則是孫輩稱呼祖母。

粵語常用「早晨」作為「早上好」的問候語,而普通話中它僅作為一個表示早上的時間概念。

諸如此類,粵普同形異義詞非常多,遍佈文化的方方面面,稍不注意,就會因為不懂詞義差異而出現誤解。

恩師張本楠教授曾與楊若薇共同編纂了一本《同形異義:粵普詞語對比例釋》,甄選出香港粵語與普通話同形異義詞語共計一百例,用真實的語料,有趣的例證和透闢的辨析,深入淺出地探討粵普同形詞語異義的產生、發展及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對於學習普通話或粵語的人而言,多了解粵普同形異義詞,可以減少文化差異和溝通障礙,也能從中知道更多有趣的語言知識。與此同時,筆者也呼籲粵語或普通話教師應該重點講解這類詞彙,因為誤解比聽不懂更糟糕啊。

金夢瑤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