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大地 > 正文

保境安民抬汪公 貴州民俗人氣旺

2019-02-24

在隋末唐初的越國公汪華誕辰之日的正月十八(即前日),貴州吉昌屯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活動來紀念這位保護神,吸引了逾十萬人參加,擠得現場水洩不通。汪華保境安民,使徽州人民免受戰亂之苦。今年已是汪華的紅面紫檀木坐像第六三八次在這裡「巡遊」,而「抬汪公」也早已成功晉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亞明 貴州報道

正月十八(即前日)是汪華的誕辰。時隔1,300多年後,汪華的紅面紫檀木坐像在八抬大轎上從汪公廟被請出。這是在遠離其老家安徽績溪的貴州吉昌屯今年的「抬汪公」,且已是其第六三八次在這裡「巡遊」。

據悉,該坐像係當地一位名為「石譚氏」的婦女牽頭籌資雕塑。在此之前,從安徽老家隨軍而遷至此地的汪華坐像,在受到600餘年敬奉之後,在文革時期遭到了破壞、「抬汪公」活動也被禁止了,但有不便具名的當地老者透露,「其實民間一直『陰倒』(記者註:當地方言,即「悄悄」之意)在搞,只是規模小,但從未中斷。」

該名曾擔任村支書、現為當地屯堡文化研究會顧問的老者也透露,政府於後來推動了「抬汪公」活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老者估計,今年人數至少比去年的10萬超出了兩三萬。香港文匯報記者觀察,現場人山人海,簡直找不到「下腳」的地方;汪公巡遊沿線,戶戶均設香案,吃食果品,禮迎「汪公菩薩」。既是表達對汪公的尊崇,也是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逾600年儺面戲保存至今

現場的儺面地方戲隊(儺面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演員多佩戴代表神靈的面具,表演動作較為原始,音樂多用鑼鼓伴奏、人聲幫和。)且行且演。它表現的內容是征南而來的屯兵熟悉的軍旅生活以及屯堡村民所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和岳家將等。因軍屯形成了長期與外界的隔離,600多年來的習俗保存至今。

吉昌屯的「抬汪公」持續了三天。正月十六晚,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給紫檀坐像沐浴、更衣。正月十七,當地15大姓各提供一隻豬,率全族人依次在廟裡的汪公坐像前行祭奠大禮。另有幾戶人家,今年單獨前來祭奠,總共抬送了18隻豬。

汪公故里有「坐公」

據了解,活動主辦方「十八會」成員由各個大姓選出,有包括財務公開在內的一整套「會務公開」規矩;成員全部無償付出。而據徽學研究者方利山指出,在汪公故里,村東建有大廟,內有泥塑汪公坐像,不能移動,故稱「坐公」;另有紫檀木雕汪公,形制較小可以移動,故稱「行公」。

在汪公故里,由專司汪公紀念的機構「太子會」安排,每月輪流供奉在「太子會」選出的「齋官」、「頭首」家中正堂上,天天祭拜。「齋官」則相當於村民小組長,每「隅」選出一位;「頭首」相當於村民小組副組長,每「隅」兩位。年節時段,則將「行公」從家中請出來巡遊,並接受集體供奉,行禮如儀。

方利山研究中,目前尚未有更多的「太子會」運作機制的內容,也無「太子會」經費來源的相關研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