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芽菜坑村與馬山村

2019-03-02

■ 葉 輝

話說怡景道旁有梯級,當中有兩路皆可上山,而梯級早已破爛不堪,不時需另尋通道,馳馬徑前行一段之後,右轉小徑下山,虎豹坑澗道平緩易行,但橫過壩頂務必小心,到達鐵欄古壩後,右邊乃有山徑出路;到達金文泰道之後,前行即為配水庫,從配水庫左旁小徑下山,大坑道左行一小段,右轉過馬路,前行到小山崗尋找廢墟,回頭看掃桿埔平房區,相對於馬山村及芽菜坑村,昔日馬山村就在怡景道對上山坡,芽菜坑村則在虎豹別墅旁大坑對上山坡,此等寮屋在上世紀末均已清拆。

虎豹坑即大坑一條澗流,澗道建有數個頗具特色古壩;就在超市與私人樓宇背後的山坡,即為早已荒廢的芽菜坑村;樓宇所在地從前乃村落一部分,其實可謂見證銅鑼灣區的發展;從馬路邊山坡的樓梯往上走十多步,就已進入一片樹林,殘餘的牆壁、塑膠用具以及舊式電視機等等,隨處可見,走在此等廢物之間,就有如回到上世紀。

當年整片山頭俱為木屋,每隔一段路就居住10多戶人,從上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內地大量居民湧至本港,芽菜坑村由此形成;老一輩就在四十年代中日戰爭時來港,住在天台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遷至租金更便宜的木屋區,大多一家租住一張碌架床。

每逢十月,路口一間豆腐工廠俱會插滿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民黨旗,村民亦有部分插有兩支旗,政治氣氛並無傳說那麼熱烈,左右兩派之間並無衝突,皆因山上什麼人都有:潮洲、四邑、新會,俱為遭已發展的銅鑼灣吸引前來工作的平民;港島有些寮屋亦為工廠、菜地、禽畜養殖場等,共佔35%,芽菜坑村有許多人養豬,寮屋既提供勞動力,亦有生產力;當時港府視寮屋為違法建築,不建公共設施,只提供街喉;因以前有人在此地洗芽菜,所以就叫芽菜坑村,但水坑其實為大坑;及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港府始正視問題,建設配水庫;從山頂往下走,就經過配水庫遺蹟,其時芽菜坑村旁尚有馬山村,旁為虎豹別墅,當年有人拍攝別墅,竟將背後馬山村上擔水的村民亦攝入畫面,正好見證此一時期的貧富懸殊。

就在大約一九六五年,港府打算發展芽菜坑村近山腳位置,與今天有所不同,當年先建徙置區,然後拆村,其時有些村民非常開心,但亦有人不欲搬遷,皆因月入才100多元,若搬去徙置區要10多元租金,另有水電費;不過,後來村民就範,遷至柴灣徙置區;搬遷那天村民搬木櫃及電視等等,大批人走下山,身後的荒野轉眼就變為馬路與私人樓宇。

至於山腰以上的芽菜坑村,則一直等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隨木屋區進一步清拆而廢棄,那曾滿足無數居民基本需求、滿足市區勞動力的荒山,至此,與村民的求生史,一起隱藏在山林中;村民縱然難捨家園,但那只是回憶;事實上,除卻回憶,山腰寮屋倒影響了不少港人一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