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生活點滴:冬天上河工

2019-03-02

■ 吳翼民

收盡了稻穀、播種了小麥和油菜,開始冬閒了。然則冬閒不閒,那就是開始了大規模興修水利的勞動。年年如此,而且多半是全縣「大兵團作戰」。那年的「戰場」在聞名遐邇的陽澄湖畔,是疏浚一條溝通此湖的河道。我等知青聞之亢奮,踴躍報名「參戰」,明知勞動強度極大也不怕,緣為同學們可以「戰地」相聚,更緣為可以不用燒飯,可以天天開小葷--上河工每天每人國家補貼二毛錢,可以在枯燥乏味的白菜裡兌幾滴豬油和幾根肉絲,頓見活色生香啊。

是日,全縣各公社各大隊的上河工駕船浩浩蕩蕩匯集到工地,檣帆林立、人聲鼎沸,各自按劃分的河段就近安營紮寨、打灶起伙。有些軍事化模樣,皆不佔民居而自搭窩棚,竹架草栓的窩棚和草墊的地鋪還挺暖意融融哩。知青和老鄉混雜一起倒也不覺生分。

是時原本淤塞的河道已經水乾見底,河床確淤淺了,必須要疏浚。每個公社和大隊都劃分了河段,我們大隊劃分只不過二十米左右,想想便不當一回事,真投入進去,方知厲害--偌多的土方量哦,全得靠一鍬一鍬挖,一擔一擔往高處挑,愈到後面愈是艱辛,估計得挑到三層樓那麼高的高處。也好,有吃苦的準備,隊長事先給我們發了堅實的扁擔和墊肩,說是知青肩膀嫩,怕經不得重擔壓磨,量力而為。我們自嘲,即使整出個「董卓曹操」有何懼哉?那時正迷「三國」,董曹皆奸雄,諧吳語「肩癰」音,扁擔壓磨甚至會磨出鵝頭般的肩癰,是極痛苦的呀。

知青果然大有初生牛犢之勇哩,一上工地就敢於與老鄉比試,比試誰的擔子裝土坷垃多,裝的是大塊河床積聚之潮淤泥,從簸箕底疊到扁擔,怕有近二百斤分量,憋足丹田勁,挑起,晃晃然,一步二步三步......竟然不輸鄉下後生。鄉下後生一旁玄玄竊笑荂A愈如此,知青愈不買賬,但很快就敗下陣來,是因為沒有耐久力。敗下陣來的豈止勞動?還有吃飯也敗得落花流水--工地按排編制起伙,二十幾個人合一灶。菜是平均分的,飯就不限制啦,先到先吃,吃光為止。於是大伙在工地就聚焦到一個點--排長的哨子。

工地上紅旗招展,高音喇叭響遏雲天,近飯點時喇叭聲寂,空氣凝固了起來,都在啻聽驟然而作的哨聲。待哨聲驟響,河工們便開始了吃飯的賽跑。此時每個人都餓到肚皮貼牢背心,哨聲可謂性命交關啊。

「瞿--」哨聲終於劃破凝固的空氣,工地立時一片零亂,眾人扔下工具、撒腿狼奔豕突向伙房而去。我們知青也不甘落後,也竭力狂奔,但總是跑不過老鄉,待趕到伙房,老鄉們一個個已端了飯碗倚蚗藂丹b大口大口扒飯了。還好,尚有飯,我們就各自盛了又滿又實的一碗飯大口扒吞,豈料我們剛剛開始吃,眾老鄉已吃罷第一碗添第二碗了。只見他們風捲殘雲般把鑊子裡的飯捲了個光,每人夯了滿滿的一碗,倚向牆角,開始細嚼慢咽、美美地享用。幾次實踐下來,我們悟出了些名堂,原來老鄉們是串通好的,待哨聲一響,虒}力快者如箭樣射向伙房,替同夥把飯打好,注意,第一碗盛得淺淺的,以便三口兩口完事,第二碗方始夯得又滿又實,慢慢消遣。知了這訣竅,我們便也效仿,也虒}力好者率先衝刺,但終究衝不過老鄉,於是只能一直處於半飢半飽狀態。後來老鄉們覺得不好意思,放了一馬,讓我們知青先衝向灶屋。幾回下來,知青們也覺得過意不去,遂彼此謙讓起來,這情景讓我難以忘懷。

入夜,草窩棚中極是熱鬧,老鄉們侃起了鄉間趣事,侃這侃那的,侃茖崏荂A都歸結到男女之事上去了,有的後生家還繪聲繪色形容他們在工地附近村子裡的「艷遇」,但立即被戳穿是即興的胡編亂造。但不管怎麼說,老鄉們的瑰奇故事緩釋了白天的勞累呢。

未幾,窩棚裡便有香甜的鼾聲溢出,此起彼伏,煞是熱烈,逼退窩棚外呼嘯的西北風繞道而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