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魯迅書店開業隨想

2019-03-05
■魯迅書店開業。 作者提供■魯迅書店開業。 作者提供

張桂輝

2018年年末,媒體傳來一條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消息:由中原傳媒北京分公司與魯迅博物館合作開辦的魯迅書店,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院內正式開業。據魯迅書店經理石雲介紹,目前在該書店的1,000餘冊藏書中,既有為書迷所熟知的《吶喊》、《彷徨》等魯迅小說作品,也有其雜文集《墳》、《野草》、《且介亭雜文》等,還有出版於20世紀20年代的魯迅學術著述的代表作《中國小說史略》,多冊藏書已有百年歷史......

得知這一消息,我在為之擊掌喝彩之餘,聯想起三年前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蔣作君先生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談及茪O培育少年兒童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健康素質,茪O教育少年兒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題時,發出的感慨-「現在的少年兒童『知道周迅的人多,知道魯迅的人少;知道比爾的人多,知道保爾的人少』。」心中隱隱生出一股五味雜陳的思緒。雖然,我對周迅等文藝明星沒有偏見,但聯想到在當下一些青少年心目中,「重周迅輕魯迅」的現象,還是有點茫茫然、戚戚然的感覺。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不但在中國,就是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1940年1月,毛澤東在延安《中國文化》創刊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其中對魯迅作出高度的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蚍臚H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先後6次提及魯迅。如,「魯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後底層民眾的處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閏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果不愛人民,那就談不上為人民創作。魯迅就對人民充滿了熱愛,表露他這一心跡最有名的詩句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1999年4月16日,《光明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幾段文字:「讀點魯迅,我們可以少些膚淺,少些小家子氣,少些庸俗和醜陋。讀點魯迅,我們才能逐步地成熟,正視人生,直面社會,熱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讀點魯迅,在你孤獨無助時,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在你彷徨無奈時,那是一盞不滅的明燈;在你空虛單調時,那是一餐無價的精神食糧;在你沉沉入睡時,那是你枕下的寶典!」很可惜,現如今作為「民族英雄」、「文化方向」的魯迅,已漸行漸遠,甚或離開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視線,自覺讀點魯迅的人,堅持走近魯迅的人,不是與日俱增,而是與日俱減,以致魯迅的「知名度」不如周迅們高,「影響力」不及明星們大。這是魯迅的不幸,這是文學的悲哀。可是,這能怪孩子們麼?

有句成語叫做「耳濡目染」。耳朵與眼睛,同屬感覺器官。但先得有「音」或「像」,後才有「濡」和「染」。然而,時下的狀況是,一方面,住房條件大為改善的城鄉居民中,有藏書的家庭很少,有魯迅文集的更少;另一方面,網路上諸如文藝明星、娛樂明星的新聞緋聞,鋪天蓋地、連篇累牘,佔據了半壁江山。只要你打開網站,諸如婚外戀、鬧離婚、生孩子之類捕風捉影、添油加醋、胡編亂造的「星聞」,充斥熒幕、充塞耳目,卻對魯迅毫無興趣,難得一見魯迅的影子。

魯迅一生,以筆代戈,生命不息,戰鬥不止,被譽為「民族魂」。他的文章和他的精神,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可是,近些年來,總有那麼一些人,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架勢,聲色俱厲地向魯迅叫板,理直氣壯地潑魯迅污水。一個直觀的表象是,讓「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的呼聲,連綿不絕、此起彼伏。以致對入選教材的魯迅文章,刪了又刪、改了又改,無論是其「投槍」的鋒芒,抑或是其「匕首」的風采,都被打了折扣。進入世紀以來,曾經寫在旗幟上的魯迅,其「地位」似乎愈來愈微妙。一個直觀的現象是,學者、家長對魯迅淡出教材的惋惜情,與在中學生中流傳的順口溜-「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不說截然對立,也是鮮明反差。就連一些中小學語文教師,也對魯迅的作品持有偏見。五六年前,曾看到上海某重點大學附屬中學一位語文特級教師的高論:「魯迅聞名於他針砭時弊的文風,但他的作品表述方式比較迂迴,文字較為艱澀,有些確實不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對此,本人實在不敢苟同。就算魯迅表述「比較迂迴」,當老師的若能深入淺出,化「艱澀」為「明暢」,為什麼不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呢?換句話說,假如每一篇文章,從表述到內容,都十分的明瞭,學生一看便懂,甚至像吃冰淇淋一樣,連看都不用看,只需含在口裡就消而融之,冰冰涼涼、甜甜爽爽,還要老師幹嘛呢?

我的中學時代,是「文革」後期在閩北山區一所農村中學度過的。記憶猶新的是,那時教材不規範、不完善,高度近視、高度敬業的語文老師鄭洪通,經常會用他那帶蚇@重莆仙「鄉音」的普通話,振振有詞、津津有味地給我們講課本之外的魯迅。比如,「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等魯迅詩句,就是從鄭老師那裡聽來的。雖然,當時只是聽聽而已、似懂非懂,但慢慢的,我對魯迅有了點朦朧印象。高中畢業應徵入伍後,我用每月6元的津貼費購買的第一套圖書,便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出版的「青年自學叢書」-《魯迅雜文選》(上下冊),每當有點閒暇,便要讀上幾篇,從中得到啟蒙、獲得營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歷史表明,魯迅是一面精神旗幟,這在實現振興中華中國夢的進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侯興先生的話說:「魯迅精神必將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覺醒與崛起,使這個古老的民族從此更加振作起來,在強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為一個『尚可以有為』的民族。」現在,北京的魯迅書店開業了,倘若其他地方的國有書店也能給魯迅作品開一個哪怕小小的「專櫃」,不但是魯迅的幸運,而且是民族的佳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