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課文有杜甫《客至》一詩: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一首律詩。但如果老師以此詩為例向學生講解律詩的格律,未免會遇到一些困惑。別的不說,只說押韻。
依據律詩格律規定,偶句末字必須押韻。如果不依規定,便是一首不及格的律詩了。而恰恰這首詩無論用普通話或粵語朗讀,偶句末四個字都不押韻。例如:
「來」普通話讀[lái],粵音讀[loi4];
「開」普通話讀[kāi],粵音讀[hoi1];
「醅」普通話讀[pēi],粵音讀[pui1];
「杯」普通話讀[bēi],粵語讀[bui1]。
難道「詩聖」杜甫作了一首不及格的律詩?
所謂「押韻」是指偶句末字的「韻部」要相同,而且要押平聲韻。漢語一個語音可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聲母、韻母和聲調。以「來」的粵音為例,[l]是聲母、[oi]是韻母、[4]是聲調。而「韻母」也可分「韻頭」、「韻腹」和「韻尾」。
「韻頭」在「韻母」的最前,通常是[i]、[u]和[y]。以「來」字為例,沒有韻頭,[o]是韻腹、[i]是韻尾。古代所稱的「韻部」是指韻腹、韻尾再加上聲調。所以「來」的粵音韻部是[oi4]。
《客至》這首詩,「來」、「開」的韻部(無論粵普)是相同的([oi4]和[oi1])。雖然兩字的聲調有點不同,前者是「陽平」、後者是「陰平」,但均是平聲。而「醅」和「杯」的韻部則完全相同(無論粵普),但問題是,前兩字與後兩字,無論粵普音,均不同韻部,讀起來就不押韻了。
老師怎樣向學生解釋這個問題呢?簡單的答法是:「這四個字現在讀起來不押韻,但在杜甫的年代讀起來是押韻的。古代讀音和現在不同。」這樣回答是正確的,但如果要再深入點解釋,還是可以的。
何以解釋「在杜甫的年代讀起來是押韻的」呢?因為語音是動態的,會隨着時代的變遷出現變化。同一個字,在古代和現代的讀音會有不同。音韻學家把漢語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上古」(兩漢以前)、中古(魏晉隋唐)、近代(宋元明清)及現代。當然,這種分法也是很粗略的,例如「上古音」,商周時期的讀音與兩漢已經很不同,否則漢代古文經學家也無需花盡工夫研究古籍。不過,為了討論的方便,也尚且用之。
杜甫是唐代人,因此他講的語音應屬「中古音」。那麼「中古音」是怎樣的?我們如何能知道杜甫時期的讀音?或者針對本文,如何證明杜甫《客至》的押韻是對的?要了解「中古音」,必須從《廣韻》一書入手,因為此書記載了「中古音」的讀法。根據《廣韻》,「來」、「開」的韻部是平聲「十六咍」;而「醅」、「杯」的韻部是平聲「十五灰」。而在「十五灰」下面又標示「咍同用」。即是「灰」、「咍」兩韻部的字,在作詩時是可以同用的。由此推斷,這兩個韻部應該是接近相同的。
根據音韻學家唐作藩對《廣韻》韻部的擬音,「灰」的韻母(也是「醅」、「杯」的韻母)是[u?i];而「咍」的韻母(也是「來」、「開」的韻母)是[?i]。兩個均是平聲,而前者比後者的韻母只多了一韻頭[u],即是說,兩個韻部的韻腹、韻尾及聲調是相同的。所以說,「詩聖」杜甫作的詩是及格的!
現在回頭說說《廣韻》是一部什麼書。此書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由陳彭年等人所編修的。書名有「重修」二字,即是說之前是有底本的。那便是唐朝天寶年間孫愐等人增補了《切韻》而成的《唐韻》。唐代科舉考試興盛,作詩是其中一項重要科目。作詩講究押韻,因此需要韻書作為評核的依據。當時以《切韻》為據,而《唐韻》正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豐富的。所以說《切韻》、《唐韻》、《廣韻》一脈相傳。
隋代統一南北。開皇初,蕭該、顏之推、劉臻、魏彥淵、盧思道、薛道衡、辛德源、李若八名學者在一次聚會中「論及音韻,以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因此經過斟酌討論「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定下了一些標準。
當時,年輕的陸法言把這些討論內容記錄下來,20年後(隋仁壽元年),編撰成《切韻》一書。所以說《切韻》也不是記一時一地的語音,而是對隋代前後,各地語音的一些綜合及取捨。
由隋代的《切韻》發展到宋代的《廣韻》,中間也經歷了四百多年,其間的語音也多所變化。就本文所提的「灰」、「咍」二韻部,在《切韻》年代當然是兩個不同的韻部,否則也不會二分。不過到了唐宋應該發展趨於一致,因此,《廣韻》才註明「灰咍同用」。到了現在,兩韻的讀音又不同了,才造成老師們教學上的困惑。■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接近20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