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書法略有認知的,必定知道「草書」。廣義的草書,即是比較潦草的書法形體;狹義的草書,是一種特定書體,其筆畫連帶、結體簡約,不少筆劃形體都有約定俗成的規律,並非胡亂書成。
「草書」之名目,最早見於東漢《說文解字.敘》,書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在西漢已出現,而成熟於東漢。然而當時的草書用筆源於隸書,只是在隸書的基礎上附以「草率」的風格,這種「章草」,跟後世自成一格的草書又自不同。章草字字獨立,跟後來的「行草」相似。著名章草作品有陸機的《平復帖》和皇象、宋克的《急就章》。
寫字迅速 上下相連
後來楷書面世後,時人又喜書寫潦草的楷書,後人為與章草區分,稱之為「今草」。今草比章草在創意上大有突破,講究寫字迅速,上下字連寫,以游絲相連,且每個字都有約定俗成的簡化規律。今草中,筆畫部件的簡化方法通常是採用草書符號,取代原有楷書字中的部件。今天,內地流通的簡體字,不少都採用了草書符號,此法稱為「草書楷化」,如「車」寫成「车」、「書」寫成「?」、「過」寫成「?」、「圖」寫成「?」、「盡」寫成「?」等,都採用了草書的部件。
今草於東晉已見流行,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便是今草名家,王羲之的《十七帖》便是今草的佳作。
梁武帝蕭衍在《草書狀》中提及今草出現的原因:「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原來是為書寫便捷而成的,可說是追求實用為主。
到了唐朝,草書開始擺脫實用成分,成為一種藝術。其中,「狂草」因過於潦草,不易辨識,表意的功能已經減弱,進而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狂草講究間架、黑白佈置,只追求酣暢的氣勢和美感,其書法多以奇形怪狀、粗細對比誇張,以充滿情感的線條相連。《舊唐書》讚譽狂草︰「變化無窮、若有神助。」
唐朝張旭喜歡在酒醉之後書寫作品,他的傳世作品有《古詩四帖》、《千字文》、《郎官石柱記》、《悲清秋賦》、《自言帖》、《率意帖》、《肚痛帖》等等。張旭同期還有另一位較年輕的狂草書法家-懷素,他也喜於醉後書寫狂草,故後世並稱二人為「顛張醉素」。
現代人學習書法,一般以隸書、楷書為起點,待掌握基本書法技巧、指腕能揮灑自如後,方習草書。而學習草書,一般又以章草開始,書法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即成宜今......今處於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
除了臨摹先賢大家的字帖外,還需熟知草書的簡化規則。而如果要寫好草書,除了腕上工夫外,還需有藝術家的胸襟和激情呢。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