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溫故知新】做好生活細節 已是盡孝表現

2019-02-13
■陸績在宴席間拿了橘子回家給母親,是對母孝順的行為。 資料圖片■陸績在宴席間拿了橘子回家給母親,是對母孝順的行為。 資料圖片

我們前幾次都談到行孝一些行為,有的在苦困之中不忘行孝,有的則在不被善待之下仍堅持孝道。今天將分享幾則如何在日常生活細節中體現行孝的故事。

在《全相二十四孝詩選》載有「懷橘遺親」的故事︰「後漢。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東漢末年,有一名叫陸績的小孩,到九江拜見袁術。袁術是出生於四世三公的世家,他的哥哥是當時雄霸一方的州牧-袁紹。一個六歲的小孩拜見權貴時,看見席間有橘子,於是暗暗藏起兩個。在告別之時,懷中的橘子掉在地上,袁術有點怪責之意。但陸績卻回答說因為母親喜好橘子,於是便想拿回去孝敬母親。年紀小小就已經心存孝念,如果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父母的舉措,又如何知道他們的喜好呢?

雖然他私下藏橘的行為未必合於禮數,但背後的原因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二個故事是「乳姑不怠」︰「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咸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婦之孝敬足矣。」

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紀很大,無法進食,於是他的祖母唐夫人便以乳汁餵養婆婆,因此使長孫夫人能得健康生活。後來曾祖母病重,留下了遺言,希望將來子孫媳婦能同樣孝敬唐夫人。這是一個婆媳和諧的故事,即使她們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兩姓結合,賦予她們新的身份和地位,唐夫人侍奉婆婆的細心,也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如果不是唐夫人細心照料,長孫夫人豈能得養天年?

第三個故事是「恣蚊飽血」︰「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潛膚。恣取膏。雖多不驅之。恐其去以而噬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這個故事比較簡單,晉朝時的吳猛八歲時懂得對父母行孝。由於生活苦困,家中沒有蚊帳,所以每到夏天總會受到蚊蟲叮咬。吳猛總是坐在床前,任由蚊子叮咬而不驅散,希望替父母受皮肉之苦。吳猛的行為看是有點傻,但其實也是向父母表達心意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在日常中能多做點小事,相信父母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孝心。

第四個故事是「臥冰求鯉」︰「晉。王祥母喪。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欲食鮮魚。時天寒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常在其父面前責難王祥,因而他失去父親的疼愛。繼母朱氏喜歡食鯉魚,但因河水結冰,無法捕捉,王祥於是赤身臥在冰上禱告,忽然冰塊融解,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便把鯉魚拿回去給繼母。

這個故事和第一則有點相似,都是留意到父母的喜好,希望討父母的歡心。王祥的繼母對他並不友善,但他仍然能以德報怨,可見他的孝心已跨越了仇恨。但是否值得這樣做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

行孝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們願意做好生活的小細節,多點關心父母,其實就已經是盡孝的表現。行孝也未必是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只要有身份和地位的確立,就應該盡己之責,向長輩行孝。■心台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