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 研究員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願景,是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這個願景的實現,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如何創造條件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是大灣區建設應優先考慮的問題。我認為,加快構建大灣區大學系統,推動粵港澳三地教育資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實現持續不斷的高素質人才供給,是支持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性制度設計。同時,依託灣區三地高校資源,共同構築大灣區大學系統,推動大灣區成為國際教育示範區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有利於培育軟實力「走出去」新高地,並倒逼中國高等教育深層次改革。
大灣區大學系統是指由粵港澳三地高校自發聯合形成的緊密型高校聯盟。通過創新治理體制,實現高校間科研資源共享、人才共同培養、學科相互補充、學分有序互認、師生自願流動、活動共同組織、共同面向市場的協同發展目標,以此牽引帶動大灣區教育整體上水平、上台階,成為國際創新發展高地。構建大灣區大學系統有四大重要意義。
一、有利於發揮港澳優勢調動其參與大灣區的積極性。
2018年,大灣區有4所高校進入世界百強,都在香港,內地沒有一所。香港用二三十年的時間迅速培育出世界知名高校,說明其高等教育體制是值得學習借鑒的。其國際化程度高,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一流科學家交流頻繁,是國際創新人才理想集聚地。通過攜手構建大灣區大學系統,借助港澳管道,內地可快速融入國際智力體系。同時,香港也可借此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在為國家改革再出發作出新貢獻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發展。這既是國家所需,也是香港所願。
二、有利於支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需要整合三地創新資源。而創新資源最集中的主體就是高校。依託大灣區大學系統,可以形成共治共享平台,共享實驗設備等科創資源,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共同申請科研資金,攜手開展科技攻關,協同推進成果轉化。這將有效增強大灣區的科技實力,配合形成產學研一體的創新體系,支撐廣深港澳創新走廊建設。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還可依託這個平台,間接破解「瓦森納協定」對中國內地的技術圍堵。
三、有利於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國際知名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像加州大學系統、十大學術聯盟或羅素集團,都對當地或所在國創新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可在此探索如何增強區域原始創新能力,如何推動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如何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依託大灣區大學系統,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的創新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主動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將有效支撐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
四、有利於倒逼中國高等教育領域深層次改革。
開放倒逼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經驗。40年的改革開放,在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在規則等制度型開放方面還存在許多短板,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但教育領域因其特殊性,如何對外開放需要先行試驗。國家提出大灣區戰略,就是利用其內部天然的制度差異,為各領域全面對外開放進行壓力測試。通過構建大灣區大學系統,引入港澳高校元素,探索跨制度的教育合作模式,搭起中國教育走向世界教育的橋樑,能倒逼高等教育改革,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未完,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