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糧船灣四村與公立學校

2019-03-23

■ 葉 輝

話說糧船灣本名龍船灣,曾有清廷水師官兵與戰船駐守,可見此為海上交通航道要塞,早年船隻經西貢半島海域,停泊避風並補充糧食,此為糧船灣的由來;從港府選址官門海峽興建萬宜水庫後,不僅改變糧船灣地理面貌;萬宜水庫於上世紀70年代始建,從此與西貢半島以陸路相連。

糧船灣有四條村落,其中白臘村已有超過200年歷史,向海一面有東丫、北丫與沙橋三村,居民主要為客家人,另有水上人上岸居住,建造萬宜水庫時將島上水源截斷,不斷有村民外流;東丫的天后宮為全島重要建築物,從銅鐘銘文可知建於乾隆六年(1741年),經歷年修葺,至今廟貌莊嚴;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身處市區或外地的村民俱向媽娘參拜。

每兩年一次為大屆,村民搭棚演出五夜四日神功戲,在天后誕前夕(三月廿二日)舉行天后海上巡遊;村民選出代表參與儀式,身穿藍色長衫、頭戴竹笠,拜祭並擲杯以決定出海時間;一艘大船在數十艘船隻護送下啟航,駛至伙頭墳洲及火石洲之間海域,工作人員火化冥鏹,又擲飯菜與放紙船下海給孤魂享用;兩小時後船隊返碼頭,將天后像送回廟中,之後一起在廟前吃盆菜。事實上,糧船灣為傳統鄉村,然而,過去也曾出現天主堂;就在1910年,遂有神父前來傳道,也曾有感於北丫之人口較多,而又遠離天后宮,此所以遂在此建造天主堂,並以客家話與村民交往;當年神父需要兼顧西貢半島多個地方二佈道工作,故此並未長駐北丫。

據村民憶述,在上世紀50年代時,神父一年之中僅前來四次;其時北丫約有60戶人家,僅有5至6家人家洗禮信主;此間天主堂如普通村屋,有兩個房間,中間有門口互通,後面為廁所;神父就在其中一個房間舉行崇拜,而牆上懸掛十字架,並無其他裝飾;另一個房間則供村民用作課室,以教育村中子弟。

東丫亦有一間學校設於天后宮,學生自小就受到傳統信仰熏陶;就在戰後,村民合力在東丫與北丫之間興建糧船灣公立學校,取代天主堂與天后宮之舊校;糧船灣公立學校在當時為較具規模的學校,吸引一帶的村民乘小艇前來就讀;但每遇上農耕收成或漁產之期,孩童需協助父母工作,因而經常缺課,教師則要照顧一班多級,學生追不上學業,經常留班重讀,此為當年糧船灣的生活寫照。

隨茪j批村民遷出,糧船灣公立學校早已停課,天主堂更為破落不堪,屋頂與側牆俱已倒塌,室內因而堆滿石塊雜物,而在後壁仍可見聖所拱柱;西貢半島有不少為外界所注意的天主堂,神父僅留下簡單記錄,故此資料缺乏;距離糧船灣不遠的沙咀村,在1953年亦曾建立天主堂與學校,在上世紀70年代,港府興建萬宜水庫,此村連同爛泥灣村民安排遷往西貢墟,兩村的房屋及那所天主堂沉沒於水底,從此遂不見天日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