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此心安處

2019-03-12

江 鄰

前幾天,到廣州出差,拜會副市長黎明女士。黎副市長是我黨校同學,知道我對人文歷史問題感興趣,送了我一本《名在花城--廣州地名文化讀本》。入睡前,隨手翻閱,竟不忍釋卷。夜闌人靜,思緒悠悠,想起一件舊事。

去年8月,與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先生、集古齋總經理趙東曉先生一起,去杭州出席一個青年文化交流活動。該活動由集古齋和西泠印社共同主辦,以「觸摸人文江南,發現中華藝術之美」為題,組織40名喜愛中國書畫篆刻藝術的香港青年,課堂教學與實操體驗相結合,展開深度文化交流之旅。大家先在香港集古齋聽取相關課程,隨後前往杭州,由西泠印社名家指導,實地感受百年西泠文化,學習篆刻技法,製作印章碑刻拓片。同時,參觀浙江省博物館、西湖美術館等文化單位,與當地青年藝術家座談。

聞名中外的西泠印社,坐落在西湖孤山上,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印學社團。作為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在詩詞書畫、篆刻印石諸方面成就卓越,並以豐富的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

仰孤山之名,久矣!這個高不足40米,闊不過20公頃的湖中小島,果真是文物勝蹟薈萃之地:放鶴亭、瑪瑙坡、文瀾閣、清行宮、一眼泉水、敬一書院......碧波環繞之中,花木茂然而陳,建築錯落有致,自然美與人文美融為一體。徜徉在這個韻味十足的文化道場裡,走過亭台樓閣,欣賞泉流碑刻,平添了一種朝聖般的感覺。遙想當年,白居易且行且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林和靖梅妻鶴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古風流,感懷不已。

在西泠印社負責人引領下,我們信步山石,入閣出亭,尋幽拾趣,品評茠u途題刻,不經不覺聊起地名來。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既體現地域概念,也體現地域精神,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名片。比如北京,宣武、崇文,天壇、地壇,處處透出皇家氣派。杭州則不然,像藕舫路、清波街、知足亭、文暉閣,楓樺、隱秀、聞濤、古翠、明月橋等地名,文風雅韻,隱然而現,成了這座江南名邑萬般風情的直觀解讀。

我看香港的地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英文譯音,如堅尼地城、麥理浩徑、彌敦道、維多利亞公園等。這類地名,在港島、九龍尤其多,新界少一些。說起來,港島中環半山有一個地名,頗為有趣。那個地方叫Rednaxela Terrace,譯作列拿士地台。據說,當時本打算以ALEXANDER命名這個地方,但華人官員習慣由右至左書寫,把ALEXANDER寫作REDNAXELA。結果,亞歷山大便成了列拿士。還有著名的皇后大道Queen's Road,想必應該是女皇大道。因為香港開埠時,英國並無皇后,只有女皇。這個美麗的誤會,可能也緣於當時負責翻譯的華人師爺,他不知道Queen既可以是皇后,也可以是女皇。

由此看來,英文地名,無論是亞歷山大還是列拿士,或者女皇,或者皇后,對當地人來說,都只是一個代號而已。地名所承載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在這裡都不復存在了。相比而言,另一類地名,如赤柱、青山、土瓜灣、黃泥涌、大尾篤等,鄉土味極濃,卻多多少少反映了當時當地的民風民俗。

那麼,廣州的地名又是怎樣的呢?一句話,滿城正能量。從流花湖、漁唱街、白雲路之類地名看,南國水鄉的痕跡還在。不過,更多的卻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先烈路之類,英雄主義洋溢,反映了廣州這座革命傳統城市的特徵。或者就是惠福路、長壽路、詩書路、高第街之類,赤裸裸的祝願和教化,簡單而粗暴。

有人說,旅遊無非是從自己住厭的地方到別人住厭的地方去。所謂詩和遠方,不過是對未知的一種想像。千愁萬緒的故鄉情結,也是遊子才有的。人生一世,顛沛漂泊,惟求心安而已。這便有蘇東坡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感悟,得以穿透千年,注入所有文化人的心中。

杭州之行回來後,一日,與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先生相聚於跑馬地雅谷,談及此行感受。有感於古代文人,詩書畫印,無一不精,今天的文人,則大都是跛足的了。在姜董事長的鼓勵和幫助下,特請香港篆刻學會總召集人王泉勝先生,製作了平生首枚印章。印面是四個篆字:此心安處。邊款題刻了一首小詩:

 日照山前晨運徑

 月籠窗下夜光杯

 人生其實無他事

 早上出門晚上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