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在筆者的少年歲月中,網絡還未面世。課餘時,動態的會到公園打球(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靜態的會下棋(康樂棋、鬥獸棋、軍棋、飛行棋、象棋等)。說到「捉象棋」,很多小朋友可能有過一個頗慘痛的經歷--被「剝光豬」。
「剝光豬」其實是「劏豬」的最後一個環節--把沸水澆上剛被「劏」的豬上,使毛孔擴大和毛身軟化以便去毛,還可把表皮污垢清除。當去毛程序完成,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隻「赤條條」的白豬,人們叫這做「白條豬」。
當棋局結束時,對手只餘下一隻棋子--「將」或「帥」,狀態就好比豬毛被剝直至剝光為止,於是有人叫這個終結棋局的方式做「剝光豬」。筆者倒認為「豬/zyu1」、「輸/syu1」諧音,所以「剝光豬」很大可能是「剝光輸」--在對手「輸」掉棋局之前,把其棋子逐隻「剝光」。
話說回來,明明是勝局已定,又何須戰至人家只餘「將」或「帥」呢?這種心態分明是一種變態--把人家置諸極度難堪而後快。不知怎的,那時這些被如斯羞辱的手下敗將,包括筆者,普遍是敢怒而不敢言,不會像現今的小孩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反而會閉門思過、潛心鑽研,務求有朝可一雪前恥。結果,「仇人」搬家了,卻意外地培養出筆者一套縝密的思維,抗逆力以及解難能力也提升了不少,始料不及。
「剝光豬」除了是個「劏豬」的術語外,有人會用此作為「脫光衣服」的代稱。早年,有持刀賊在街頭巷尾行劫得手後,為免事主事後求救,多會「要求」被劫者把身上的衣服脫光,有點良心的會給張報紙遮羞,人們也會叫這個慘況做「剝光豬」。近年,香港和內地有人因借下「大耳窿」(高利貸)未能如期償還而被逼着「剝光豬」拍照,如最終無力還債或潛逃,該裸照再被放上網。最近,有人也會叫「起底」(揭老底)做「剝光豬」,與時下說的「人肉搜尋」意近,此舉嚴重侵犯個人私隱。
說起「白條豬」,筆者聯想到有種豬叫「白皮豬」。表面看來,「白皮豬」是一豬種,與「黑毛豬」是另一豬種差不多。清末年間,列強入侵中國,中國人就給了這些皮膚白皙的西方侵略者一個蔑稱--「白皮豬」。
1967年,香港發生了一場暴動,最初由罷工開始,隨後引起不少勞工團體及師生的不滿,遊行示威、罷工罷課此起彼落,到後來還演變成炸彈襲擊等行動。當時港英政府將這場社會運動定性為暴亂,於是大舉出動警力予以鎮壓。由於涉及血腥暴力,一時間社會上普遍彌漫着反英情緒。當時有報章除大字標題列出警方不當的鎮壓及拘捕手法外,還給了那些牽頭鎮壓的洋警官起了一個不雅的外號--「白皮豬」,及後也有人叫港督、滙豐大班等英國人做「白皮豬」。中國人叫那些夥同或依從外國人欺侮中國人的人做「走狗」,於是乎當時也有把按洋上司命令執行職務的華籍警員標籤為「黃皮狗」(黃皮膚的走狗)。
網上有指「沙溜豬」是用來形容那些「人細鬼大」(老練),經常自鳴得意的小孩;也可形容自高自大的人。有本廣州出版的《地道廣州話用語》則指「沙溜豬」是一種患有皮膚病的豬,再引申指那些滿身怪氣的人。究竟「沙溜豬」的真身為何,且看以下一些有關豬的習性:舊時「豬欄」(豬圈)的環境簡陋,到處都是「泥湴」(爛泥;「湴」讀「扮)。豬平時愛在「泥湴」中打滾,弄致身上披上一層沙泥似的。有人叫這個模樣的豬做「泥豬」。「摟」,口語讀「lau1」,有「抱着」的意思;可引申作「披上」。這樣,「沙摟豬」便可作為「泥豬」的另一個叫法了。如以「沙摟豬」喻人,這類人大有可能是「搞搞震、冇幫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或做事不太認真的人,可應非蓄意,貪玩而已。
示例:
阿媽炸緊油角,你班「沙摟豬」唔好行過嚟!
(這群人可以是她的子女或鄰家的小孩,走過來的目的不致搗亂,不外乎湊湊熱鬧而已。)
一般認為豬在「泥湴」中玩耍屬天性,因而把豬愛玩和骯髒的特性劃上等號。其實,豬本身並不喜歡這種行為,只是因天氣炎熱,此舉可把體溫降低從而避免了給蒼蠅纏繞。
對於「沙摟豬」的寫法,坊間不離幾個:
沙溜豬、沙漏豬、沙騮豬、沙嬲豬
粵語多為口耳相傳,寫法自是取其音--「溜/漏」讀「lau6」,音近;「騮」口語讀「lau1」,音同;「嬲」,正讀「nau1」/懶音讀「lau1」,音近。至於其含義,就得看說的人的江湖地位或誰最先走出來說;無論是對是錯,也可「一錘定音」,正好用以下的誤導思維來形容之:
誰大誰先誰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