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鳴
彈指間,在大學教書已十餘載,深覺學生的語文水準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我主要教寫作課,初為人師時,仍有不少學生的底子不錯,是可造之才。可是近年來,這種現象已鮮見,改他們的「大作」,普遍是「滿江紅」,難以卒讀。
我常問學生:你們的中小學,究竟是怎樣讀的?中小學語文不打好基礎,升上大學,教死教師!
這一問,確是點到要害。我們不要怪責大學生的水準低和劣,也不要對學生責備太酷,他們絕對是被中小學的課本、老師害了。
昨宵翻閱陳平原的《六說文學教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9月),深有同感。他說:「比起大學或者博士班,中學階段對學生的影響其實更大。」他這番話,與我英雄所見大同。我要補充的是:小學亦重要。讀書是自小就要培養,自小就要打好基礎。因為「到了大學階段,學生的性格基本定型了。尤其是進了博士班,主要做專業訓練。對青少年來說,最具可塑性,也最容易出現偏差的是初中到高中階段。」陳平原如是說。他自剖,「自己的小學及中學,記憶深刻的都是語文老師。」不錯,我何嘗不是!
然而,對蚥擃洶w「定格」的大學生,我仍告誡他們:「未遲,你們還年輕,還可以立馬懸樑刺股,奮力追趕,也會有所成的。」但有多少能像孫敬、蘇秦的刻苦?
陳平原有個女學生,成績不錯,遂勸她更上層樓,讀博士。女生說不考,只想當中學教師。她說:「我做專業也能做好,但我更願意當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壯哉志哉,這位女生一定深深體會到中文水準之低落,要培養更多的語文拔尖中學生,免得升上大學時,累大學教師紅筆耗完一枝又一枝。
我是讀文史專業的,但語文的基本功已在小學、中學打好;上了大學,基本上是專研學問,毋須要老師為我的文字而苦心批改。而且,讀書也不用老師的鞭策,而是非常自律了。《東坡志林》有人問歐陽修怎麼寫文章,他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古人如是,今人何嘗不應如此?陳平原是個有心人、熱心人,對文學教育念茲在茲,「多讀書,肯思考,勤寫作,這樣,語文就一定能學好。」他舉例,葉聖陶的長子葉至善說,他父親從不給他們講授寫作方法,「只要求多讀書,書讀多了,有感覺,於是落筆為文。文章寫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寫作能力逐漸提升。」
學生每問我:「看什麼書好呢?」我答:「看書要講個人興趣。以我來說,什麼書也看,看完就思考,寫寫筆記,日久便見功,學問增了,語文水準也提高了。」
《六說文學教育》是部好書,是部適合大學生、中學生看的書,尤其是第五說〈語文之美與教育之責〉這一章。
練好語文,其實並非太難;毋須懸樑刺股那爰堭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