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溫故知新】不忘行孝意義 故事就值參考

2019-03-27
■竹筍怕冷,冬天基本不會出產。資料圖片■竹筍怕冷,冬天基本不會出產。資料圖片

這是最後一回和大家說《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的故事。我們之前幾回都在討論古人行孝舉措是否恰當,不少值得我們反思。這次的四個故事,同樣可讓各位反思行孝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個故事是︰「聞雷泣墓」,在《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云︰「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墓所跪拜。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懼。」

魏晉年間的王裒,對母親十分孝順。母親在世時懼怕打雷的聲響。後來母親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打雷時候,王裒就會馬上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哭着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陪伴母親,請母親不要害怕。」

此故事是王裒表現侍奉母親的極致。母親在世時理應孝順,但死後如何體現自己的孝心呢?除了春秋二祭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王裒為了讓母親不害怕,竟然搬到母親的墳墓附近居住,這種行為是否真的是盡孝呢?或者我們會覺得王裒的行為有點傻,放在我們今日當然不可行。但王裒的行為就正好體現出「事之以禮」的延伸。

第二個故事是︰「刻木事親」,有云︰「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則出血。木像見蘭。又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將妻出棄之。」

漢代的丁蘭,父母早喪,未有機會侍奉雙親。但又想回報養育之恩,便用木頭雕刻成雙親的模樣,用心照料該木像。

後來,他的妻子對木像不太恭敬,更用鐵針插木像,木像竟有血流出。丁蘭回家拜祭時,又見到木像流淚,向妻子問出實情後,便把妻子休了。

可能大家覺得有點看「鬼故事」的感覺。為什麼木像又會流血又會流淚呢?顯然並不符合科學原則。但丁蘭的行為也反映出行孝的態度,和王裒的性質相同,並不是要父母在生時才可行孝的,就像雙親不在,也可以表達孝心。我們日常生活中為何會去拜祭先人?一來是為了「慎終追遠」,二來是為了給後代的子孫建立孝的意識。可能子孫後代和祖父母輩沒有見過面,但在拜祭過程中,向子孫訴說先人的往事,其實是一種另類的延伸和傳承。以上的兩個故事,看似有點荒誕,但仍是有其意義價值的。

第三個故事是︰「哭竹生筍」,或云︰「三國。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篤。多月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歸持。作羹奉母。食畢疾癒。」

三國時的孟宗,少年喪父,母親年老病重,想要吃竹筍湯羮,但當時是冬天,無法得到新鮮竹筍。孟宗無計可施,於是跑到竹林裡,抱竹而哭。終於感動上天,地上冒出了新鮮竹筍。孟宗摘下後煮成湯羹給母親吃,後來母親也就病癒了。

又是一個孝感動天的故事,之前我們也看過不少這類型的故事。當有困難之時,上天總會幫助有孝心的人。《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的目的在於鼓勵別人行孝。所以在古時的環境,這一種較為直白的方法,可能會對當時的人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上天是古人的一切,一切沒法解釋的東西,都可歸到上天的安排。某程度上,的確能使當時的人跟從,讓他們願意行孝。但在今天的角度,我們或者就只會一笑置之了。但主人公的心存敬意,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十四孝故事壓軸出場的是「滌親溺器」,書云︰「宋。黃庭堅。號山谷。元佑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體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洗滌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職。」

故事的主人公是宋代的大文豪黃庭堅。他為人十分孝順,雖然身份地位顯赫,但對母親仍然盡心行孝。每天都為母親清洗便桶,未曾忘記作為人子的責任。這個故事是做現實生活中可行之事來表達孝心。為什麼要清洗便桶呢?目的是想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也再一次反映了行孝在於日常生活細節皆可體現,而並非動輒要捨去生命。

二十四孝的故事正式告一段落,有些故事讓人感動,有些故事讓人反思,有些故事讓人費解,有些故事讓人無言。無論故事的性質如何,但我們只要不忘行孝的意義和價值,這些故事便是有參考價值的。■心台 中文科老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