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來鴻:緬甸的尚信叔

2019-03-30

■ 胡賽標

今年暑假,收到緬甸瓦城(曼德勒)尚信叔的兩封電子信件,讓我興奮而親切,一下想起尚信叔的往事。

尚信叔今年已經97歲高齡。他的電子郵件信件,是寫好後叫孫女拍成照片,再發給我的。一封信是給我的覆信,另一封信是叫我轉給他的表叔的。信中字跡歪歪斜斜,一些地方還有塗改痕跡......

那年,我曾聽緬甸僑生胡詩林醫生說:有一位中川村旅緬老華僑八十多歲了,很想再回家鄉看看。胡詩林到緬甸探親回國向他辭別時,這位老華僑,抱虒眭L先生不放,淚水縱橫,因為他太想家鄉了。他就是青年時去緬甸謀生的胡尚信先生。

五年前,定居緬甸瓦城的尚信叔,思鄉心切,不顧耄耋之年,毅然帶茪k兒胡淑卿、孫子育慈、外孫恩育踏上回故鄉中川村的旅程。中川村是愛國僑領、世界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故里,也是我的家鄉。尚信叔回到家鄉,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我欣然,驚訝:92歲回鄉,這可能已經創造了華僑高齡回鄉的奇跡。在華都賓館見到尚信叔,他剛坐蚚滮l上山祭祖回來。我不敢相信他是耄耋老人:他穿茪@件灰色襯衣,藍色褲子,白髮白眉,卻臉色紅潤,身體硬朗,手勁有力;尤其是與我交談時,精神矍鑠,思維清晰。

尚信叔德高望重,熱心公益,樂於助人,在瓦城鄉親中有口皆碑。富川村有位鄉親要與緬甸的嫂嫂聯絡,但嫂子不會看中文信,最後通過尚信先生,與嫂子溝通了鄉情。尚信先生與我大伯是同城同鄉梓叔,伯母的喪事也是他與幾位同鄉幫忙料理的。這次,他帶荇]兒回鄉,就是為了讓孫輩知道自己的根,傳承客家人不忘祖地的優秀文化。

尚信叔說:瓦城有四所孔校,華人子女現能每天上二小時的漢語課,能講點普通話、緬語、英語。瓦城孔校約有二千多學生。他的女兒用流利的普通話告訴我:瓦城教育質量一般的中學,學生考上大學的比例約百分之五十。可見緬甸的教育普及率比中國低些。以前有一段時期,緬甸政府不允許華人辦華校,所以有些華僑子女已不會講漢語。幸運的是現在緬甸政府已允許華人辦華校了。與尚信叔孫兒交談過程中,我發現他基本能聽懂客家話、普通話。孫兒歉疚道:口語還行,寫漢字就不很流暢了。尚信叔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尚信叔平時喜歡寫點古詩楹聯,卻很謙遜道:「自己沒什麼功底。」2008年,他怕《永同胡氏族譜》全本遺失異鄉,特地囑咐定居昆明的兒子胡偉卿將它送回故鄉中川村。2009年正月初五,胡偉卿遵囑將族譜從昆明送回故鄉,恰逢四月《永同胡氏族譜》修編,原譜正派上大用場。這件小事,流露出他熱愛故鄉的濃濃深情。他的女婿胡盛廷聽到家鄉修編《永同胡氏族譜》,欣然捐資一萬元。聽我介紹《永同胡氏族譜》修好後,將結束幾十本石印原譜難以查找資料的缺憾,尚信叔十分高興,欣然與我們合影留念。

如果認為尚信叔僅是慈祥長者,那就錯了。他回緬甸後,給我寄來一信。我讀得百味雜陳。信中說,回鄉時短未能細談往事,他的一生是辛酸的血淚人生故事,在緬甸的歷史可以寫成一部書......信中還笑談我村中藥店的一件趣事:「一年秋天,金銀花開時節,在村中開藥店的郎中聲言要收購金銀花。我與幾個小夥伴去採摘到半斤送到藥店,郎中給的報酬是甘草,同伴大失所望,而我上衣被棘蓬勾破一大洞,回家被母親臭罵一頓。回思七八十年前事,興味無窮。」這一歷史細節,一下激活了我對郎中的想像。這是尚信叔送給我的最珍貴禮物。尚信叔天真可愛、淡定從容的境界就在這裡:人到老來糗事香。「無慾無求無隱無畏」的境界,如沒有厚重歷史的鋪墊與洗練,一個人恐難修煉到此種高度:「回思前事,興味無窮。」回憶歷史,沒有怨懟,只有恬靜,只有慈愛,只有快樂。

「往事如煙。在上世紀50年代,永定同鄉有二三百人,而中川胡姓也有四五十戶,如今風吹雲散,遷移的遷移,過世的過世,現存只有廿餘戶,國產的老人僅有我一個,其餘都是土生土長的後輩,是否終會緬化?......」信末飄起一縷感傷語氣,宛如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遙望故土的沉重歎息。

2011年10月,《永同胡氏族譜》終於出版了。收到族譜的尚信叔,激動地流下了熱淚......這本新版族譜的藍本就是他捎回家鄉的完整族譜。新族譜將會成為緬籍華裔尋根的文化符號。

我想:如果華校辦得好,尚信叔的感傷也許就不會沉重了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