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出自《萬葉集》卷五梅花歌卅二首序言中,「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佩後之香」一句,描寫創作歌曲時梅花盛開的美景,「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則是「在初春美好的月份,天氣舒適、和風吹拂」之意。雖然有評論認為新年號使用日本古籍是要「去中國化」,不過不少日本和中國學者以往均曾指出,日本古代積極吸收漢唐文化,文人具極深中國文學素養,詩歌古籍皆以引用中國經典為尚,例如梅花歌卅二首的序言便明顯參考了王羲之《蘭亭集序》等經典。
梅花歌卅二首成於天平二年(公元730年)正月十三日,即日本奈良時代、中國唐玄宗開元十八年。作者大伴旅人為九州大宰府(位於今太宰府)長官大宰帥,他在序言中記述當日於府內舉辦宴會,親歷初春梅花盛開時的美麗景致,與友人歡聚後,以庭園裡的梅花為主題寫成詩歌。
「令」吉祥之意 也解二月
梅花歌序不少句字均是引用自中國古籍,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為例,「令月」一詞始見於先秦《儀禮.士冠禮》中的「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即需在吉月吉日才行冠禮,可見「令」有吉祥之意。「令月」也有農曆二月之意,例如成書於明代的《山堂肆考》便提到「二月......曰仲春,亦曰仲陽、如月、令月」。
東漢時期張衡《歸田賦》中,有「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一句,意思和用字均相當接近「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至於梅花歌序無論從結構到寫作背景,亦被指與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相似,符合了奈良時期日本文人喜愛效法六朝文人的傳統,例如梅花歌序的「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帥老之宅申宴會也」,便與《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結構相似。
政治味淺 「和」義不同昭和
日本明治大學日本文學系教授山崎健司指出,當時日本視中國的典籍為理想,故多會從中國文學取經,吸收外來文化也是日本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日本二戰前的年號「明治」、「大正」及「昭和」,以至戰後的「平成」,「令和」出處的政治味明顯較淡,「和」字亦僅指天氣溫和,而非「昭和」中的「協和萬邦」。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