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1世紀,香港推行大規模的教育改革,中文教育的改革也不能免。由過往的篇章範文教學,改為以能力或主題組織文章的單元教學。評估上最大的不同是,範文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是評估的考核內容;而單元教學的評估則以考核單元能力為主,平時所用的篇章非評估的內容。
單元教學由2002年中一級開始,2005年推行到中四(即新會考課程的開始),2007新會考正式採用新的考核方法。2009年,實行新高中學制,並取消中學會考(CE)及高級程度考試(A-level),取而代之的是中學文憑試(DSE)。
學制改變了,高中由兩年延至三年,並取消預科課程。文憑試中文科的考核模式則大致承接前幾年所推行的新會考。
新課程推行以來,一直為人詬病的是課堂上教的篇章在評核時不考。在考試前學生不知道要溫習些什麼。面對試卷,考問的考材是另一篇從未見過的文章,學生往往手足無措。從此出現中文不能溫習、無法溫習、不需溫習的錯覺。文憑試閱讀卷也成了考生的「死亡之卷」。
對於學界的憂慮及批評,當局在2015年重設12篇文言文範文,並指定這些篇章會作為文憑試閱讀卷的其中考核部分,2018年文憑試首次採用。
單元教學推行之初,大部分中文老師都樂於嘗試,紛紛自編教材,花費工夫甚大。但是這種消磨老師時間、精力的做法很快就引起了反思。為什麼老師花費那麼大精力,學生在考試前卻無書可溫?公開試中文科為何成為了「死亡之卷」?很多學校很快便在校本評估上重新加入讀本教學的題目,以改學生「中文科無得溫」的觀念。重設12篇範文,只是在這基礎上反映在公開試而已。
由篇章範文教學改變為單元教學是課程設計理念的改變,也帶動評估模式的改變。兩種理念皆有其基礎。
範文教學是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模式,古人學文必有範本以追摹。古文學家提倡學習先秦子書及其後的《史記》、《漢書》便是例子。南北朝由蕭統所編的《文選》及清代吳楚材、吳調侯所編的《古文觀止》則是範文的經典。古人通過誦讀範文,學習各範文的思想內容、寫作技巧,以建立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範文教學深具歷史,可謂中國語文教學的典範之法。
單元教學則建基於語文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語言學家認為,人類天生有一學習語言的機制。這一機制配合外在的學習環境,便能建立語文能力,所以單元教學以能力為導向。雖然也用範文,但是以能力點來組織範文,範文只用作某一能力點的示例,點到即止。而語文能力的建立則是由淺入深,以螺旋式的方法層層深化。單元教學以一組一組(而非單篇)的範文由講讀至導讀至自習以學習及鞏固各能力點。因此,在評估方面只考能力是否已習得,而不以範文為考核重點。就好像數學,重點在學習運算方法及建立演算能力,不會考教科書中的例題。
單元教學是中文科改革的一大新猷。檢視過去將近二十年的實踐,教材的設計已基本上有很好的配合。但在教法及評估方面仍然需要較長時間的磨合。
其中要思考的問題是單元教學模式在理論上的合理,是否也在實踐上合理?範文教學在中國語文教學當中有深具歷史的影響力,又是否沒有保留的價值?
中文科課程改革的困境在公開試及校內的評估中反映出來。現在對課程及教學的修訂正是由評估方面反過來影響的。課程改革的成功,除了課程設計、教材組織及課堂教學外,評估也很重要。評估方面出現問題,顯示學生的學習與課程的理念有偏差,這是必須注意的。■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接近20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