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孩,家人總忙着教他如何稱呼家庭中的成員、家族中的長輩。小孩除了很快學懂叫爸爸媽媽外,還要快些學會稱呼其他人,例如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哥哥姊姊的,跟着是叔叔伯伯、姨姨嬸嬸,一大堆人。
孩子見到長輩,懂得正確的稱謂的,必然得到稱讚,認定他是聰明伶俐的,甚至可得到獎賞。問題是中國人的宗族甚廣,長輩的稱謂又分父系的或母系的,又有分同姓的宗親或異姓的表親......這時,當然辛苦了小孩子。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甚強,維繫着宗族、氏族,所謂「長幼有序」,可由日常的一聲有稱謂的招呼,顯示了大家的輩分高低,也將大家「伏伏貼貼」地遵從在既定的「秩序」裡,不得違反。
有一本書,輯錄了幾個日本人所寫的文章,名叫《日本人眼中的中國.過去與現在》,其中有位川口秀樹的作家,提及到日本人如何看中國人的輩分稱呼,及其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有趣的是,他是以1950年代粵語片《黃飛鴻》作參考研究的材料。
川口秀樹指出,百多部的《黃飛鴻》電影系列中,黃飛鴻便是一個以理想的父親形象所塑造出來的角色,身份是「師父」。在黃飛鴻所經營的醫館「寶芝林」裡,一切內部的或外來的事端,「一定要透過黃飛鴻的訓示來解決。」師父說不要爭、不要吵,各人即安安分分,平靜下來。師父的態度是嚴肅的,言辭是肯定的,他說了算,不准再爭辯。
「對於外人的挑釁(有觀眾最熟悉的「奸人堅」了),也得先交由黃飛鴻來處理,而在處理的時候,必須先以禮待人。」黃飛鴻是一代武術宗師,在電影中經常闡述中國武學之道,「以德服人」、「忍得就忍」、「練武在乎強身健體」......事事講理、處處都說不能主動出手。
川口秀樹說:「這是非常儒家式的倫理道德觀。也就是說,這裡所描繪出來的黃飛鴻,是『仁義禮智信嚴勇』的實踐者。」
所以,在師徒的關係維繫下,眾徒弟不但各司其職、各守其本、宏揚本派聲譽,有時甚至為遵師命,可能會犧牲生命。
不過,近代的《黃飛鴻》電影系列,卻給這具傳統文化象徵的武術宗師開了個玩笑,導演和編劇在黃飛鴻身邊創造了一個「十三姨」的角色,黃飛鴻就與他那排行十三的姨媽,由幼時青梅竹馬,至情愫漸生,戀情亦慢慢地升溫。日本人眼中對中國人的輩分問題,出現矛盾了,他們也覺得很有趣。
在親屬的分類,稱為「姨」者,為母親方面的親戚,與母親同輩,若年紀比母親大的,必定稱之為「姨母」、「姨媽」;年紀比母親小的,也要稱之為「姨」。日文版的電影字幕,只能籠統地翻譯成日文「阿姨」。但這不是反映年紀的問題,而是輩分的問題。
礙於傳統的中國禮教秩序,黃飛鴻與十三姨之間的愛情,是不能開花結果,不會被家族認同,也得不到長輩的准許和祝福。若果他們真的結婚了,在親屬的稱謂上,會將所有的規則秩序打亂。
若他們成親,以黃飛鴻的母親而言,這個是自己的兒子,又是「妹夫」;黃飛鴻仍叫她做媽媽,還是跟妻子叫她一聲「姊姊」?黃母本可歡天喜地地娶媳婦,但娶來的是自己的妹妹,又笑得出來嗎?
在電影中,當黃飛鴻告訴父親要與十三姨結婚,黃父大受「驚嚇」,真的完全傻住了。他喃喃自語地說:「我兒子要娶十三姨,那飛鴻不就成了我的襟弟嗎?那族譜就會弄糊塗了。」
所謂「族譜」,就是記載着家族親屬關係的文憲書冊,具神聖象徵意義的,代表着宗族的源遠流長,當然不能亂七八糟。
黃飛鴻這段婚姻,就正正跟中國的傳統倫常理念起衝突。電影情節上導演掌握話事權,但現實上就難做了。
在金庸的《神鵰俠侶》中,楊過說要跟師父小龍女相愛,就氣得疼愛他的郭靖要一掌將他斃了,免他受世人唾罵、恥笑。
這個「師生戀」的問題,今天我們可以說一句「干卿底事」?反正他們沒有血緣親屬的關係,只道德問題要討論一下,但若涉及倫常,就不能輕鬆解決,也不易解決。
楊過和小龍女可以住進「活死人墓」,但黃飛鴻和十三姨呢,怎辦?小說作者或電影導演,可以「不負責任」地說十三姨和黃媽不是親姊妹,沒有血緣關係的,就什麼也可以解決了。■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