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 博士
瑞士洛桑學院發表每年全球競爭力調查報告,香港依然排行世界第二,新加坡則超越香港和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美國降至第三。
所謂排名,不同機構有不同準則及結果,因此也不必太認真於排名的名次。比較重要的是,在競爭力調查中,看自己相對弱勢的項目是否有條件改善,自己的強項又如何保持。在洛桑報告中,香港政府效率排名世界第一,商業效率也很強,排世界第二,這當然是好事。不過,新加坡政府、商界也正在加強競爭力,特別是電子化、數據化、自動化方面,新加坡投入大量資金改進,香港不能落後於人。新加坡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效率高,香港也應該盡快推行。
在洛桑報告中,香港表現較差的是基建,全球排名22。過去幾年香港的大型基建幾乎已經全部完成,新的基建項目只剩下機場第三條跑道及部分未完工的地鐵線。地鐵線工程嚴重落後於預期,原因非常多,其中不乏政治干擾。地鐵工程的延誤自然降低香港的競爭力,一個相當明顯的事實是:過去由港鐵公司自行撥款興建的地鐵新路線,什麽問題也沒有發生。但是,由特區政府出錢興建的新鐵路,就問題多多,高鐵與沙中線就是最佳例子。高鐵延遲了好一段日子才完工,成本上漲了不少,沙中線至今未完工,也不斷地超支、工程出問題...... 由特區政府付錢的工程,都得經過立法會審批,文件一入立法會,就出現「拉布」工程被拖延。機場第三跑道開始時,面臨同樣問題,機場管理局決定自行籌集資金來興建第三跑道,第三跑道才順利開工。今後,特區政府的大型基建,是不是應該重新採用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興建,避免不必要的干擾?據說,單是高鐵站上蓋的土地價值就超過1,000億元,已經超過興建高鐵所需要的成本,如果當年特區政府願意把高鐵站百分百地讓港鐵公司按以土地利益換取興建工程費用的模式進行,相信高鐵會更早完工,為香港的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當前中美貿易戰越打越兇,香港反對派在《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上也越鬧越兇,這些都會影響香港的經濟,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因此,現在是特區政府再度推出大型基建的時候,正值大灣區規劃的展開,整個大灣區都在進行基建,港珠澳大橋進入珠海後,將再有一座跨海大橋連接至江門,中山與深圳將有更多大橋連接,香港、深圳、澳門、珠海之間應該再增加更多的通道,特別是鐵路,港珠澳大橋如果能加建鐵路通道,勢必對整個大灣區的繁榮更有貢獻,同時大大加強香港的競爭力。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如果沒有興建新機場,很難想像能有今日的繁榮。已經相對落後的香港基建,是時候再重新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