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炒糊」的黃豆

2019-06-22

■ 青 絲

有媒體調查發現,近段時間的生蔬水果價格居高不下,是有幕後「炒家」利用資金優勢,在期貨交易環節進行炒作,推高了商品的價格。還有資本在收購環節低價收進,大量囤積,導致供應不暢,價格猛烈飆升,由此攫取暴利。

民國史料筆記《慧因室雜綴》記有一事,可與現實對讀,當資本沒有了文明與野蠻的界限,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成為犧牲品。清末,朝廷開禁關外土地,允許百姓墾荒實邊,大量關內移民湧入進行農業生產,黃豆等高產作物得到推廣,巨大的收成量,又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化,東三省很快就成為黃豆貿易的集散地,每至收穫季節,就有國外洋商前來收購。其後為了保障豆農的收入,又推出了黃豆期貨交易--提前數月,買家即可交付保證金,下價訂貨,屆時不論豆價是漲是跌,都按照合同約定的價格交割--此舉吸引了許多逐利的資本前來,想要通過炒作黃豆掙錢。

浙江巡撫見炒黃豆是一個發財的好路子,就找了幾個資本大鱷,大夥籌集資金,到哈爾濱開了一家公司從事黃豆期貨貿易。由於公司的股本雄厚,又能抬善炒,獲利頗豐,很快就成為首屈一指的「炒家」。有一年秋天,公司來了一個洋商,要定貨五十萬石黃豆。當時黃豆的市價為每石五O銀子,洋商卻出價至八O銀子,限期三個月交貨。公司的主事者見差價豐厚,又忖度三個月後即使出現價格波動,也不會高過八O銀子,是一筆穩賺無賠的好生意,遂與洋商簽訂了合約。

不料洋商訂貨以後,僱傭了幾十個人,每天拿茯v傘、香皂、手巾等物品,分贈給沿街的店戶。起初,店戶不知道對方用意,都不敢收,對方卻笑蚅U他們,且收下無妨,反正都是些不值錢的小玩意,今年的豆價必定會漲到十O銀子一石,你們肯定能賺不少,到時我們再來收貨款,若豆價沒有漲至這一價位,我們就分文不取。店戶見對方如此篤定,以為洋人掌握了國際貿易的第一手信息,黃豆即將漲價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於是不到十天,黃豆價格即將大漲的消息就傳遍了東三省,凡是囤有黃豆的商家,都停止了交易,準備等到漲價後賣高價。那些手頭沒有現貨的炒家,也趕緊吃進,想要賺一筆差價。這種全民參與的瘋狂投機熱情,對黃豆的市場價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與洋商簽訂合約的公司,根本無法籌集到五十萬石黃豆的貨源,即使開高價收購,也沒人肯賣,所有人都認為價格還會往上猛漲,賣早了準會吃虧。結果三個月後,洋商運貨的輪船如約而至,公司卻無法交貨,洋商以甲方違約導致自己產生巨大損失為由,索賠一百萬O銀子。而且,洋商知道甲方公司的幕後老闆是浙江巡撫,威脅如果不賠,就向本國領事投訴,由領事與清廷交涉,屆時甲方會吃不了兜茖哄C

浙江巡撫沒辦法,只能按照對方開出的價碼賠償,但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錢,希望分期付款。然而,洋商一定要有實物抵押,無奈之下,甲方被迫把巡撫的官印交給對方,作為清償債務的保證,洋商才勉強應允。而在這一事件當中,除了洋商,其餘參與炒作的人,無不折本賠錢,灰頭土臉。

不論任何時代,資本的能量都是巨大而驚人的,如果缺乏制約,無法與社會利益之間達成平衡,就會弱肉強食,出現「大魚吃小魚」的現象。而且資本邏輯一旦盛行,深入社會人心,也會讓努力的人產生挫折感,陷入虛無陷阱,覺得自己的奮鬥毫無價值,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推高社會運行的成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