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學語習文】不止聽說讀寫 還要知行合一

2019-06-26
■明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謂「知而不行是謂不知」,價值觀需要通過行動才能體現學習成果,但現代考試則難以考核。資料圖片■明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謂「知而不行是謂不知」,價值觀需要通過行動才能體現學習成果,但現代考試則難以考核。資料圖片

現時香港的中文科學習範疇涉及以下九方面:「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前四者-讀、寫、聽、說是技能的訓練。在現實操作上-包括教學與考評-也是以這四方面為主軸,其他的五個範疇則散落在這主軸上。

考評方面有清楚的四份卷,再加上綜合能力。學校教學也依四方面的技能,再加上綜合能力練習。讀、寫、聽、說的界線分得異常清楚,也給人們一個誤解,以為中文科只學這四種技能。

「文學及中華文化」在中文科體現出來的更多是知識層面。這些知識通過閱讀及聆聽來學習,也通過寫作與對話來表達。知識性的內容非常廣泛,教學時間有限,學生要學哪些?又要忽略哪些?要學到哪一層次的深度?對於師生來說其實不容易掌握。

雖說不同年級可以螺旋式深化的方法組織學習材料,但深化到哪種程度?尚需考慮學生的能力、學習背景、學校資源等因素。不同學校當然可以依學生的特性決定深淺度。但公開考試只有一把尺,在這把尺面前,有的學生可能一早就低於這把尺的要求之下了。

中文科一向注重「品德情意」的培養。這本是價值觀的問題,需要通過行動才能體現學習成果。明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謂「知而不行是謂不知」。但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以應試制度來判斷學習成果,則「品德情意」也流於知識的傳授。

大量的教材介紹孔孟儒家的基本道德教誨,老師再在紙筆考評中判斷學生「知道」了多少,至於「行」則不能評估,未免有本末倒置的現象。

中文科沒有一個「思維方法」的單元,就算有,也只是介紹一些思維方法的知識。知道了一些思維的知識,不等於具備了思維的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訓練。在課程中同樣是通過讀、寫、聽、說四範疇來進行。

最後是「語文自學」,這是重要的能力。身處於資訊爆炸的今天,中文的學習內容同樣浩如煙海。學生只依靠學校的教學不能學習整全的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語文自學」的精神。中文科同樣只能以讀、寫、聽、說的訓練來提升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香港中文科的學習範疇分了九個,但其內涵相當龐雜。分別涉及技能、知識、價值觀等。技能需要訓練;知識需要探究;而價值觀需要培養。

如何檢視學習成果,則通過劃一的公開考試。但公開考試可以考核知識與技能,而不能考核價值觀。因此,公開考試不能整全地顯示中文科的學習成果,但社會上卻普遍認為考試成績便是一切。

中國古代沒有「中文」這一科。孔子以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經為教材,但其教育目的則為道德的培養。宋儒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條目,即所謂「內聖」、「外王」的理想,也是以道德的培養為始點。中國傳統的教育重點在道德,而非知識。但問題仍然是如何衡量學習成果,因為不能通過考試評核道德的培養。「舉孝廉,父別居」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

現今的中文科更重視知識與技能,考試制度更完全向這方面傾斜。雖然課程大綱寫得好像很完美,也始終給人只教讀、寫、聽、說的印象。學生、老師,乃至社會大眾尚需尋求方法以突破。

■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接近20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