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修例風波突顯加強國民教育迫切性

2019-07-04

劉嘉華 律師 公法里程主席

此次修例風波引發的抗爭、爭議,有不少年輕人參與其中。反對修例只是表徵,真正根源之一, 在於回歸後的國民教育,或最基本的國民身份認同,成效不理想,回歸後出生的年輕人,未能建立明確而強烈的國家民族觀念。

回歸初期,政府沒有積極推動兩地年輕人的交流。直到近年,民政局才撥款,鼓勵本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為姊妹學校。2012年,中學會考改為中學文憑試,以中文、英文、數學和通識四科作為核心科目,中國歷史淪為不多學生修讀的選修科。結果,大多數中學生不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更不了解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等民族悲痛苦難,國家遭受的百年恥辱。如果一個國民連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也不認識,又怎能期望他對國家有認同感?

一方面,香港的學校沒有傳授應有的國民教育和中國歷史,另一方面,通識課程傳授西方價值觀的個人主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負責教育的官員,在處理「一國兩制」的問題時,通常只強調「兩制」的各自發展,不強調「一國」的重要性。更甚者,中學文憑考試的題目經常選取一些具爭議的議題,忘記這些具爭議的政治問題,如要引入中學,要很小心處理。例如不少支持「泛民」的老師,在講述2014年違法「佔中」時,以鼓勵學生參與示威和霸佔道路的新聞報道作為教材,學生自然易受老師的政治立場影響。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公民,縱然對國家有不滿,但不會動搖國民身份認同。此次修例風波可見,迫切需要在香港的幼稚園、中小學加強正確的國民教育,令青少年從小便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同作為香港人,也有責任保護和支持自己的國家,以作為中國人為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