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北京到香港,從戲劇到電影,從人藝舞台上京味兒十足的「盧孟實」到極具港片風味的「金鑲玉」,何冀平的「履歷」總能令初見者感到驚訝。這位著名編劇日前在澳門參加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何冀平回望自身的創作道路稱:「我的一生真的可以以劇本編年了。」
香港生活汲取靈感
1988年,北京人藝新排大戲《天下第一樓》登台,一位年輕編劇就此聲名大噪,其老練的筆觸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引起業內關注。三年後,《天下第一樓》在香港演出,徐克去看了這部戲。「之後他連夜找我,商量的作品就是《新龍門客棧》,我從此走進香港的商業電影圈。」何冀平說。
《新龍門客棧》隨即引發關注,何冀平這位深受中國古典文化薰陶的劇作家,在港台影視劇的黃金時代展現出自己獨有的創作魅力,此後的《黃飛鴻》、《新白娘子傳奇》無一不成為風靡之作。
近年來,隨着香港導演北上,何冀平的作品目錄裡又增加了《龍門飛甲》、《投名狀》、《明月幾時有》等頗具分量的佳片。
何冀平常說,北京塑造了自己文化的底蘊。她愛戲曲,坦言:「我從傳統戲曲中得到的滋養是很難估量的,我認為每一個做影視編劇的創作者都應該好好研究、學習一下我們的傳統戲曲。」
至於生活了30年的香港,何冀平說:「我在香港明白了什麼叫做商業運作。」
提及自己在香港影視界「救火隊員」的綽號,她笑言:「我覺得挺好的,就是因為這種商業的運作鍛煉了我,不謙虛地說,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可以應付各種各樣的形勢。」
何冀平認為,香港在創作上也給自己帶來了一些新的東西,她舉例稱,關於德齡與慈禧的一段歷史自己一直很感興趣,「很早以前就一直想寫,但就是覺得無從下筆,抓不住這個題材的核兒。」也許是受到香港混雜着東西方文明衝突與融合的獨特氣質的影響,在來到香港的第8年,何冀平突然感到自己可以抓住這個故事了,「心底一下子很清楚,很快就寫出來了。」這就是被收入香港中學教材的話劇《德齡與慈禧》。
電影人北上助創作
除最早的《天下第一樓》,何冀平的很多話劇作品尚不曾在內地登台,她透露,接下來希望自己的舞台作品能陸續在內地進行演出。目前,《德齡與慈禧》的內地版本已經開始籌備,「今年之內,應該就能和觀眾見面了。」
當今中國影視行業飛速發展壯大,在創作體量和觀眾人次不斷破紀錄的同時,業內亦有反思,中國影視作品在原創故事上尚需進一步提升。
對於創作,何冀平的總結十分簡單:「人物,所有的中心就是人物。」她以《明月幾時有》舉例:「我看了大量的資料、文獻,故事很多,但是最終讓我感覺到這個故事有了靈魂的時刻,是採訪幾位人物原型的過程中,那些真實的人給予我的衝擊。我領悟到不管多偉大的歷史,都是由一個一個的普通人來完成的。這種親身的採訪,讓我找到作品的靈魂。」
今年4月,中國國家電影局出台五項放寬措施,支持港澳電影業在內地進一步發展,業內認為此舉將進一步刺激內地與港澳合拍片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對此何冀平表示,香港電影人北上已是大趨勢,「未來這個趨勢肯定會更加明顯,這對電影發展是好的,類型一定會更多,我作為一名創作者,希望能順勢而行,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文: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