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鄭文雅:生命太短要跑快點

2019-06-15
■鄭文雅醉心篆刻。 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 攝■鄭文雅醉心篆刻。 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 攝

攝影 教高球 陶瓷 繪畫 篆刻

在前香港小姐冠軍和最上鏡小姐光環的加持下,似乎歲月流逝亦無法淡化鄭文雅(Olivia)的美貌和智慧,反而賦予了她大氣和從容。現時的她是女子高爾夫球教練及攝影師,分身有術,同樣醉心於陶瓷、書法和繪畫,近年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實踐又多了一項--篆刻,更以現代人的角度,為傳統藝術加入生活智慧。「每一件事至少要堅持做十年以上,才稱得上理解,才會做得好。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我要跑得足夠快,才追得上時間。」 文:Cynthia 作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出自《荀子.儒效》的這句話成為鄭文雅的金句,「無論什麼事,只聽人講是沒用的,要親眼見到才是真,而只有自己切實去做過,才能真正理解這件事。我很相信這句話。」她這樣說,而這也正是她決心開始學習篆刻的原因:「只要開始去做,永遠都不要怕遲。只要你鍾意做,並且享受做的過程,一定可以做到你認為可以的位置。」

篆刻《周易》感悟

篆刻,既指雕琢技法,又是治印之學,是一門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古老藝術。而現代人治印,離不開的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八字,對鄭文雅而言,這小小的印章既是自己對古代文字及文化的深入探究,又寄託着現代人的生活趣味。於是,在她的《二十四節氣》系列印章中,可以見到芒種的稻穗、冬至的火鍋、小寒的蘿蔔......而作品《Tree of Life》則為表達六十甲子的循環不息找到了新的演繹方式,「藝術源於生活,最重要的是與現代人取得共鳴。」

今年恰逢李國泉老師八十高壽,鄭文雅即與十位同門一起策劃了一場「石上清泉--李國泉師生聯展」,由即日起至6月16日於中環香港大會堂高座7樓展覽廳舉行,展出的師生作品種類繁多,既有老師的木刻、石刻、果核刻及微型畫冊,也有學生們的印章、書法、陶瓷作品等。鄭文雅耗時一年多完成的全幅《周易》也在此列,162個印章構成天圓地方的畫面,也是她師從何文匯教授學《周易》的感悟。「『天圓地方』的構思一早已經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天圓』是64卦,『地方』是我們所熟悉的金句,指明現代人做人和做事的方向。《周易》使我學會去宏觀地看事情的兩面。」

鄭文雅與篆刻的緣分其實始於書畫,常要找到李國泉刻印的她對篆刻的興趣日益濃厚,繼而拜師學藝,堅持至今已逾三年。她表示,在一片如此小的平面內,要構思很多的設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既要學習刀法技巧,了解各類石頭的特質,掌握構圖的留白和美感,還要學習中文字的來源、結構和共通,最重要的是學習各種字體:大篆、小篆、鳥蟲篆、金文、甲骨文......

「我這幾年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學中文,查《說文解字》。」她笑說。

鏡頭把「緣」留住

鄭文雅熱愛攝影,攝影集已出了三本,也在最新的篆刻聯展畫冊中擔任美術設計,「緣」這個字,貫穿始終。三本攝影集主題各不相同,既有盡攝京劇、越劇與粵劇戲曲中深情的《文情雅戲》,又有揭秘企鵝生活及宣揚環保訊息的《南極自在觀》,而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前年的一本《把緣留住》,記錄她身邊好友的影像及專業故事,既有娛樂圈名人、高爾夫球友、成功人士,又有本地傳統手工技藝師傅,講述他們對香港的貢獻。惜緣的她舉起相機,將緣分的記憶珍重地留住。

鄭文雅在十多歲時擁有第一部菲林相機,受到當年參選香港小姐的提名人、著名攝影家宗維賡影響,二十幾歲曾遠赴紐約修讀攝影,便一直影相直到現在。進入數碼相機年代,她學會用電腦處理相片,也開始出版攝影集,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留存頃刻的美好畫面。

赴內地推女子高球

鄭文雅在中學時代是運動健將,也是學界女子跳高冠軍(1978-80年全港女子跳高紀錄保持者),而與高爾夫球結下不解之緣則是源於想要找到一項「夫妻共同參與而不會吵架」的運動,娛樂變成了專業,她將過往的運動經驗應用於高爾夫球中,理解力過人,憑藉天賦和努力屢獲佳績。她不僅是首名入選香港女子高爾夫球代表隊的華人,更於1993年創立香港華人女子高爾夫球總會,2000年成為香港高爾夫球協會首位華人女子教練,至今任教近二十年。

推廣女子高爾夫球運動任重道遠,鄭文雅現時多領隊去粵港澳大灣區交流比賽,近期還去過北京和河北與當地女企業家打友誼賽切磋聯誼,將港人對高爾夫球規則的理解帶到內地,走出香港,促進融合和交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