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7月11日,商務部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時強調,儘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讓全球經濟大環境蒙上了陰影,但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仍然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高峰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今年1~6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131家;實際使用外資4,7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折707.4億美元,同比增長3.5%)。其中,6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1,09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5%(折161.3億美元,同比增長3%)。
外資青睞中國市場,凸顯中國營商環境的優越,也彰顯中國主動縮短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和降低外商投資門檻的成果。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強國,雖然面臨複雜的貿易環境,尤其是來自美國的貿易摩擦,但是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激活了中國的市場活力,也催化了中國市場的成熟度。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在提升,但是中國市場的系統性成本維持在較低水平。首先是政府普遍親商,招商引資是各級政府的重要內容,且納入政績考核。此外,中國擁有成熟的技術工人-外商在華可擁有一批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勞動力力量。相比勞動力更便宜的東南亞和印度市場,中國市場擁有勞動力疊加技術的穩定預期。
投資門檻越來越低
有些外資開始出走中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當然,也包括外部貿易摩擦和競爭因素的影響,如東莞三星奔向東南亞,如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等等。不管如何,跨國企業或可在其他發展中市場佈局製造業,但不會全然撤離中國市場。相比之下,如全球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卡特彼勒,開始壓縮全球其他地方的工廠,重點發展「工程機械之都」的徐州工廠。
中國市場不僅基礎好,親商政策還在升級。今年不僅出台了外商投資法,而且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越來越短,外商投資門檻越來越低。從法治到政府再到市場,中國全方位多維度給外資流入中國提供助力。特別是外商投資的領域,已經涉及到敏感的金融產業;外資控股的領域也越來越多,如文化產業、國內船舶代理等。此外,以往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或在法治和政策上受限,但在各地招商引資中卻能享受到更多優惠。現在,中國在法治和制度方面給予外資和國內市場主體更多平權待遇,使外資待遇從「暗補」變成「明補」。中國市場法治水平的提升,也增加了外資在中國市場「把根留住」的信心。
從製造業大國到智造業大國,中國產業要轉型升級。外資在中國市場,也面臨着產業和思維雙提升的考驗。如果僅僅停留在低端製造層面,把中國市場一直視為低端產業鏈,這樣的外資一旦遇到勞動力價格瓶頸,就會撤離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如此外資是缺乏遠見的,畢竟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才更具競爭力和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中國市場法治水平在提升,中國產業正在轉型升級,中國不僅擁有經驗和技術兼具的產業工人,也培植了一批全球知名的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企業。
中國智造提升信心
中國和外資進入了雙向選擇新階段,對中國市場沒有信心的外資盡可撤離,對中國市場充滿願景的外資中國則給予充分支持。從投資「硬核」到法治「軟環境」,中國都給予外資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奧援。當然,中國也在選擇外資,讓更高更好的產業在華進行戰略性佈局。雖然全球呈現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風險,但全球化依然是全球大勢。中國市場已經是新興全球化的象徵。在此情勢下,外資的全球化流動,自然會選擇市場風險小、發展空間大的中國市場。
根據商務部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1~6月,我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4.3%,佔比達28.8%。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50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4%。其中,醫藥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2.8%和25%。而在高技術服務業方面,實際使用外資875.6億元,同比增長71.1%。其中,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同比分別增長68.1%、77.7%和62.7%。
中國高新產業越來越吸引外資注入,外資對中國智造時代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