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筆記與筆記小說

2019-08-06
■ 這書故事,短短一則,饒有趣味。 作者提供■ 這書故事,短短一則,饒有趣味。 作者提供

黃仲鳴

自小愛讀筆記之類的文字。記得少年時,阮囊雖羞澀,一有餘錢,即購筆記類書籍看。記得有套《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喜愛到不得了。可惜,歷經搬遷,早已散佚了。

筆記一詞,早已有之。傅璇琮在《全宋筆記.序》中說,南朝蕭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在《才略》篇中論建安時期的作家,說陳琳、阮瑀「以符檄擅聲」,徐幹「以賦論標美」,劉禎情高,應瑒學優,然後說:「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此處的筆記、論述,是與詩賦等韻文對稱的散文文體,雖然與後來唐宋時期的筆記,概念不同,但劉勰未將筆記與小說相連,是頗有識見的。因為在中國傳統目錄分類中,從來就不將筆記作為一個獨立門類來處理,而在具體論述中,又往往將筆記歸屬於小說,遂被統稱為「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受到傳統經史子集「排擠」,未能「分庭抗禮」;但歷來不少文人耕耘,青睞有加,成績斐然可觀。

不過,「筆記小說」之名,實應如劉勰所言,「筆記」就是筆記,「小說」就是「小說」。有些小說屬筆記體,才可稱為「筆記小說」。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丙部,將小說分為六類,前兩類志怪、傳奇是名副其實的小說,後四類雜錄(《世說新語》、《唐語林》等)、叢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等)、辨訂(《鼠璞》、《雞肋編》等)、箴規(《家訓》、《世範》等),才是筆記。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首自序云:「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

這就是說,筆記乃讀書所得,見聞所及,隨筆雜錄,不分先後,文筆自由,不拘形式。區區所寫的「字裡行間」,即屬此類。

有學者呼籲要將筆記分類。一九九一年,山東有四家出版社坐言起行,推出一套叢書,凡二十一分冊,曰《歷代筆記.中國文化精華文庫》,內容計分「文學藝術類」、「哲學類」、「史學類」、「科技類」。我手上有冊「文學藝術類」,編者鮑思陶,一九五六年出生,二まま六年逝世,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通四部之學,對古代文獻有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這套文庫就是他提倡而集各界學者編寫。「文學藝術類」這冊則由他親自操刀。

這部是正牌的筆記小說。鮑思陶按門別類,如「充~於天地間的正氣」、「讓智慧悄悄流露」、「k魂的控訴」等,共計十八輯。每輯之前有導讀,每則除正文之外,有白話翻譯,極適合方今學子觀看。所選文章,不尚枯燥,而饒有趣味。

歷代筆記多矣,讀之開視野、增知趣。所以課堂之上,我每勸學子取而讀之,如《世說新語》、《東坡志林》、《陶庵夢憶》等,俱為好書,好看到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