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中國才是美國農業的重點

2019-10-01

Karen Braun 路透市場分析師

自從一年多以前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急於為國內農場主和牧場主們贏得一項勝利。雖說上周三與日本簽署的協議可能提高美國的出口,但重新開放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無疑才是更大更急需的勝利。

美日協議利好有限

美國或許是日本最大的農產品進口來源,但這無損其他農業出口國的重要性,在美日貿易協定難產期間,其他國家近來享受到相對美國產品的優勢。舉例來說,由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在2018年12月落實,以及日本-歐盟經濟合作協議在2019年2月實施,來自加拿大、墨西哥、澳洲及歐盟的進口產品獲得比美國更優惠的關稅待遇。

澳洲是日本最大的牛肉供應國,佔2019年上半年進口量的40%,美國以34%居次。同一期間,日本的豬肉有33%由歐盟輸入,32%來自美國。平均而言,近年來美國玉米約佔日本全年進口量的80%。美國在貿易關稅上取得與其他對手相同立足點,自然對美國出口是一項利多。但即使在沒有貿易協議的情況下,去年美國對日本的出口已經很強勁。

美國農產品獲得的70億美元新市場准入可能指的是,當前流入日本市場的農產品將適用於下調後的關稅(從而可能促使出口增加)。但考慮到2018年美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總額僅為不到130億美元,增加70億美元似乎並不現實。另外,70億美元的提法也不是很精確,因為該數字完全取決於農產品的市價。例如,2018年美國對日本的玉米出口量較2012年增加逾50%,但出口額僅從2012年的28億美元增至30億美元。

去年,美國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額超過對中國的出口額,位列第三位,僅次於加拿大和墨西哥。但是僅僅在幾年之前,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還傲視其他所有國家。與日本不同,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導致中國進口的美國農產品驟減,影響也非常明顯。去年,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僅為91.5億美元,創2007年來最低,且較2017年下降53%。

由於中國是最大買家,美國大豆農戶受到最沉重的打擊。2018至2019年度美國向中國的大豆出口同比大幅減少約53%,較2016至2017年度同期減少63%。2017年美國向中國出口了價值122億美元的大豆,佔當年全部農產品出口的一半以上。但自從中國向美國大豆加徵25%的關稅之後,2018年對華出口額銳減至31億美元。

美大豆高粱出口急挫

雖然政府提供的貿易救助款對農戶有所幫助,但業內多數人認為,這不是一個長期可行的方案,仍然必須恢復貿易,這樣美國農場主在做生產決策時才能對市場狀況作出適當反應。中國一直是美國高粱的主要買家,但自從發生貿易爭端以來,美國高粱幾乎完全被關閉在中國市場之外。2019年1月至7月,美國對華高粱出口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84%,同期對所有國家的出口下滑29%。

以往中國也從美國購買干玉米酒糟(DDGS),但2016年的一場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促使中國對這種飼料原料加徵高關稅,使相關貿易幾乎陷入停滯。干玉米酒糟是玉米生產乙醇的副產品,以往中國購買美國每年出口的一半之多。乙醇可能是另外一項前景很好的美國對華出口產品,因為中國希望提高汽油中乙醇的混合比率。由於缺乏基礎設施和相關政策,因此進口成為啟動該計劃的一個良好、低成本的方式。(本文有刪節)■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