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修例風波越演越烈,除了政治因素外,也和香港社會存在已久的深層次矛盾未能有效解決有關。身為香港工聯會會長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昨日直言,從1997年以來,香港的實際工資增長不多,社會分配不公凸顯,加上高度的資本壟斷,大部分市民享受不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令社會政治問題有土壤繼續蔓延,認為必須進行社會改革。特區政府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黃梓謙則形容,香港年輕人有「三痛」,而要處理好香港的問題,需要搭設一條加強溝通的橋樑。
吳秋北:資本壟斷致政治問題蔓延
吳秋北在環球時報2020年年會上指出,香港近期發生的這場「內亂」,除了政治問題,還涉及民生經濟的問題:從1997年以來香港工資增長水平一直平緩,實際工資增長不多,社會分配不公凸顯。另外香港高度的資本壟斷,所有民生經濟命脈、土地的發展,都高度壟斷在幾大財團當中,大部分市民享受不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我們不要讓資本主義的運作走向一種壟斷式、沒有活力的經濟結構,這樣會令社會政治問題有土壤繼續蔓延。」
他坦言,暴徒的行為非常令人難以接受,但是也有一部分香港市民在觀望,甚至希望通過暴徒的暴力來改變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這凸顯出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和處理危機能力仍存在很多問題,必須要進行社會改革。
吳秋北其後在接受環球網記者訪問時補充,修例風波對餐飲、旅遊及酒店等服務行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客流量喪失了約30%。根據特區政府公開的新一季度數據顯示,香港目前失業率已由8月至10月的3.1%升至3.2%,如果暴亂不止,對香港經濟的打擊只會越來越大,工聯會已經關注到香港的部分企業開始停薪減薪,且明年有的企業還會有裁員情況發生。
黃梓謙:港青有「三痛」
黃梓謙會上則表示,身為香港「80後」,他自己感受到香港年輕人有「三痛」。第一痛,在11月18日晚,他曾進入香港理工大學,試圖說服一些學生自行走出理大,在校園裡遇到幾十個「90後」,他們都稱「未來看不到希望」,這種無望感成為他們的成長的陰影。
「第二痛」,就是年輕人的住房問題,買房一代比一代困難;「第三痛」是很多年輕人認為和政府溝通不了,他們生活在新媒體的時代,而政府官員並不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他還提到自己兩次「被冤枉」的經歷。今年十一國慶節期間,他來北京參加活動,打車去北京機場時,一上的士,司機聽到他的香港口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為什麼要『港獨』呢?第二次10月中旬,他再次來到北京參加活動,一上到車,司機就說:『你是香港人嗎?下車!』」
他認為,要處理好香港的問題,需要搭設一個橋,通過這個橋讓中央政府、內地民眾、香港民眾好好溝通。
陳廣漢:立會無協商 只有衝突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則指出香港問題的兩個層面,一是深層次經濟的矛盾,二是香港本身存在的政治管治的危機。
他表示,香港在1981年時基尼系數是0.45,現在已經是0.55。在經濟學中,0.5以上就是兩極分化。他認為,隨茪漲a改革開放,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降低,同時也造成「三化」:一是經濟的虛擬化,實體經濟轉到內地;二是結構單一化,現在主要是金融、房地產;三是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這種深層次矛盾最終就體現在政治上。」
陳廣漢還表示,香港回歸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走民主化道路,但在民主化的進程當中,行政主導的體制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幾乎走向「三權分立」,特別是立法會問題很大。「立法會裡有很多反對派,行政長官執政很困難。」沒有協商,也沒有妥協,只有衝突,「很多政策不能執行,最後經濟、政治和對青年教育的問題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