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混淆「喜歡」與「影響」 研究數據惹質疑

2020-01-21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藍圈)有為通識科教材編審。 網上圖片■「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藍圈)有為通識科教材編審。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根茂)坊間不少盲撐通識者,經常引用學者趙永佳的論文,作出所謂「通識科不會令學生激進」的結論。不過其實,該論文已承認其研究方法「並非最理想」,而近月亦有多名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從計量方法到論據都可證明有關結論經不起推敲,直指「不少評論引用這研究作為通識科『不會令學生激進』的證據,這有欠穩妥」。

科大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雷鼎鳴早前曾撰文指出有關研究的不足,認為「其結論不見得站得住腳」。雷鼎鳴表示,該論文計量方法有待商榷,例如在通識有無使學生激進化這一單一議題上,研究團隊將受訪學生分成「喜歡」與「不喜歡」通識科兩組,又套用計量經濟學中「多元回歸分析法」,試圖找出包括「政治及社會議題的興趣」、「學生在政治上的自我概念」等18個因素中對學生政治取向有影響的因素,從而得出,在其他因素不變或相同的條件下,對通識科的「興趣」未見到有影響政治取向。

雷鼎鳴指,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其實已承認「用對通識有無『興趣』去量度通識的『效力』,並不理想」。而除此之外,該論文亦有其他缺失,包括只把學生簡單分為兩類,忽視大量有用信息,例如不了解學生的喜歡強度,削弱量度出真實效力的能力。另外,將對通識是否有興趣這一變量,與其他大量互相有關的變量同放一起,是否喜歡通識已被其他對政治取向有影響的因素反映,因此結論不妥。

應比較有修讀及無修讀學生

另外,中大通識教育學位課程主任劉國智亦曾在報章撰文對該研究作分析,認為其假設了「學生對通識科愈喜愛,受它影響亦愈大」,中間的邏輯「頗為牽強」,強調如要找出通識科的影響,「應比較有修讀和無修讀通識科的學生,而非喜歡和不喜歡通識科的學生。」

他又提到,該研究有部分混淆了公民態度與通識科的明辨性思考能力,而當中只採用橫切面式的問卷調查,難以作出因果推論,「學生的政治參與程度可能與通識科無關,只反映了他們本身的政治態度,而較熱中於政治的學生亦同時更喜歡通識科」,認為研究對於通識科是否令學生變得激進根本沒有清晰結論,「不少評論引用這研究作為通識科『不會令學生激進』的證據,這有欠穩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