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內容碎片化 教學存誤區

2020-01-21
■有市民學生等「佔領」金鐘、銅鑼灣,尖沙咀,令附近一帶交通癱瘓。 資料圖片■有市民學生等「佔領」金鐘、銅鑼灣,尖沙咀,令附近一帶交通癱瘓。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根茂)除了政治洗腦,通識科在課程及教學方式上,亦存在不少問題。有學者提到,在學習內容方面,因為科目涵蓋面闊,學生欠缺足夠知識基礎,難以全面掌握不同議題,很多時單靠簡短的新聞節錄甚至是標題便要作「分析」,所學內容變得碎片化,容易以偏概全;另外一些教師以所謂「體驗式」學習為由,涉及政治內容即提倡學生「現場參與」,亦是教學的重大誤區。

本身為大學法律學者、跟進通識問題多年的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指,通識科內容涵蓋面寬,經常「探討」深奧複雜的議題,卻忽視應當要有的知識及理論基礎,例如一些有關現代中國的內容,要妥善全面地認識,必先了解國家的整個制度及其他相關脈絡,遠超中學生的程度;但現實卻是,學生單靠課堂教學碎片化的新聞內容甚至標題,便要侃侃而談地「分析」,相關的認知停留於片面,甚至可能有誤導性的理解,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洗腦」。

她表示,雖然通識課程提倡明辨思維,但學生實際能接觸的是不同範疇零碎欠系統的知識內容,加上欠標準答案,「變成老師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學生只能將「碎片化」知識「死記硬背」,根本缺乏批判和思考空間。而在學科平衡上,4個核心科中,中、英、通識都偏重文字表述能力,對數理較強的學生亦有不公平之處。

前線教通識難持平

教大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高級講師胡少偉則指,部分通識老師崇尚「體驗」,甚至在社會政治內容上積極讓學生現場參與政治活動,令他們難以維持客觀持平。他認為那是通識前線教學的一大誤區,「難道講解毒品非法、同性婚姻等議題都需要試一下嗎?」

他提到,通識科提倡明辨思維是好事,但實際上,有教師卻連分清「事實」與「意見」都做不到,亦有教師只直接採用個別媒體的現成報道作教材,讓學生誤以為該媒體的「不同持份者」便等同全面意見,沒掌握全貌下便開始「評論」,最終淪為「吹水」或背誦,完全達不到明辨思維的教育目標。他又指,更甚者此等漏洞容讓不專業的老師借機傳播偏頗理念,感嘆指「若今時今日再不改,這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會欠下一代人更多」。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根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