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路具體是怎麼「捱」過來的,馮雯熙已經有點記不太清了,但是她一身黝黑的皮膚記得,一雙堅韌的手記得。身體記得,大概就是最好的印記。馮雯熙不覺得這是「捱」,她認為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即便十幾年來一天假都沒有放過,一周工作七天,只要這個「搏」的成效她看得到,便是一種成功,談何「捱」,哪裡有苦?
馮雯熙不是讀書的「料」,她很早就知道。十六歲時,實在對讀書沒有興趣的她早早就走出家門,進入龐大的建築市場,成為一位銷售工作者,賣天花板的材料。機會總是眷顧勤奮的人,馮雯熙很快遇到自己的第一位「師傅」,讓她真正走進了工程這一行,「當時的大環境是,工程這一行幾乎沒有女孩子,如果沒有人帶,就會進步很慢。」她說,「我的這位師傅可以說是帶我出師,他不嫌棄我沒有讀太多書,讓我學習做工程,也教會了我很多東西。」馮雯熙直言自己是個知恩善報的人,跟這位師傅時逾十多年,直至現在仍然時有合作。
雖然同業者幾乎都是些五大三粗的男性,但是馮雯熙覺得他們絕對可愛,「初入行的時候會被一些工友挑戰,覺得我太小,什麼都不懂。」她笑言,「但是他們人是很好的,頭腦也沒有那麼複雜,有時哪怕買瓶水送去,他們也會很窩心。」
逐漸學成後的馮雯熙很快有了自己的建築公司,開始做判頭(分包商)。入行十五年,她承接了超過一百個工程,並且越做越大。有機會是一種幸運,但能將這種幸運持之以恒地變成真正沉澱下來的事業,靠的是很多實在的特質,「我是一個不計較的人,在工作中盡量按時出貨,以誠待人,這樣才能持續地獲得機會。」她說。
沒有機會接受專業教育的馮雯熙憑的是常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我不是專業出身,但是現在我能夠看懂所有建築的圖、能夠知道中間所有知識,我覺得除了真的有興趣,也是日積月累的成就。」她說,其中當然也飽含真正的熱情,「我很喜歡做工程,喜歡自己去地盤,甚至幫工友們搬搬抬抬,是很享受這個過程。」
忙碌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不單單是她的一份工作,甚至就是她的人生,「我公司有一張沙發,我在那裡從一開始睡到結婚、生子,現在我的兒子又在這張沙發上睡大。這是我對工作的執着,但是也不覺得累,因為我很享受這種拚搏的過程。」馮雯熙笑着說。
對做善事有一種使命感
十八歲的時候,馮雯熙有了另一個機會--她高挑的身材獲得了伸展台的青睞,她短暫地成為了一位模特,但僅僅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因為這一行需要「浸」,她沒有那個時間,「走上舞台的時候,會有興奮的感覺,但是覺得試過就夠了,我小時候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做慈善、幫助別人。」模特生涯光鮮有趣,但無法讓她在經濟上自給自足,「我不喜歡花家人的錢。」
財富是一把雙刃劍,真正的富足在於內心,馮雯熙深諳這一點,對於做善事有一種使命感。2018年,馮雯熙捐資108萬人民幣重建她的家鄉小學--位於廣西玉林的博白縣英橋鎮石塘小學,在建成儀式上,她內心得到了極大的寬慰,這些年的辛苦煙消雲散。也由於這個機緣,馮雯熙再次遇上了做善事的契機,「那個時候在我的家鄉還沒有人捐過學校、做過善事,所以當新聞報道出來後,就有人找到我,希望我能夠開發一種健康食品,幫助更多的人。」
馮雯熙的父親早年因為肝癌去世,她內心一直希望能夠關注現代人的身體健康問題,「我自己首先嘗試過,因為我在工地的工作會呼吸到很多塵,希望能夠得以預防和改善。」然而,做這件事情的出發點和她的本職工作完全不同,「部分收益我希望能夠繼續捐學校、捐孤兒院。我不求自己能夠從中獲利,因為這件事情的開頭就是善意的,我覺得是一種與慈善的緣分。」
從事建造業的馮雯熙一直認為香港的房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香港的年輕人也缺乏一定的上進心。「我很希望能夠看到肯搏的年輕人,就算是打工,也可以做到打工皇帝,不能怨天怨地。」
她相信愛拚就會贏,凡事首先將自己做好,就會有很多人願意給出機會。「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踏出這一步,即便有人想幫助你,都看不到你。」
「冷靜下來,看看自己的目標,慢慢走過去。」她說。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