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一副會長
環球經濟正值多事之秋。新冠肺炎的爆發與擴散,令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由2.9%下調至2.4%,更指經濟放緩或令包括日本和歐元區在內經濟體陷入衰退局面。面對前景不明朗,相信各國會雙管齊下,以貨幣寬鬆政策及財政政策,挽經濟狂瀾於既倒。
現時不少央行已先後放水,以減低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對經濟的影響。除了美國於周二宣佈緊急減息半厘外,馬來西亞、菲律賓、澳洲等國已先後調低息率,中國更早於1月時發行4,379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日本央行亦於日前向金融機構提供5,000億日圓,為期2周的資金,以國債回債協議提供資金,印尼則計劃推出第二輪刺激經濟方案,規模比首輪的7.25億美元更大,而歐洲央行表示隨時準備適當調整措施,並會在必要時加大支持。
單純放水難救實體經濟
多國央行同時出手救經濟並非新鮮事。2008年的金融海嘯引發環球經濟衰退,全球央行累積減息逾700次,並購入12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產,以防止大型金融機構破產、激活信貸市場為方向。最終,經過多年時間,透過多輪量化寬鬆政策,才真正稍稍幫助經濟回穩,阻止全球陷入經濟大蕭條。
然而,今次經濟危機主要源於供應鏈斷裂風險,與2008年的信貸鏈斷裂截然不同。由於今次肺炎疫情並非直接衝擊金融體系,而是令多地生產活動停頓,導致營運斷鏈,因此減息未能直接對應危機根源。目前所見,減息反而是更傾向穩住金融市場信心、改善環球資產市場氣氛,以免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手段,但卻無法有效應對全球供應鏈問題。
根據2008年的經驗,央行放水最容易見到的結果,是資產價格上漲,反而要經濟真正受惠,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能見效。現時接近零息環境,部分國家甚至已是負利率,加上要提防「量化失敗或貨幣政策無能」,以致央行實際可操作的貨幣政策空間相當有限。故此,除了央行繼續實施寬鬆政策外,各國政府亦要以財政政策提供支持,例如減稅及增加支出,才能刺激內需,推動增長,多方面、全方位挽救經濟。■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