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醫訊】中醫學、癌症與免疫系統

2020-05-26

早前,中國呼吸系統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際期刊刺胳針腫瘤學(Lancet Oncology)研究顯示,確診新冠肺炎的癌症病人比一般確診患者更容易出現重症,死亡率亦較高。癌症是因身體免疫系統效能不足而衍生的疾病,一般癌症患者抵抗疾病及身體自癒能力都較弱。

其實,中醫古籍上很早已有腫瘤的記載,早於《黃帝內經》已有腫瘤的記載,包括筋瘤、昔瘤、積聚、噎嗝等,可見癌症在歷史上早已伴隨人類。後來,腫瘤因形如岩石,堅硬高凸不平,在後世典籍亦稱為 「岩」、「巖」或「嵒」。晉代《肘後備急方》描述癌腫瘤「癰結腫堅如石,或如大核,色不變,或作石癰不消」。在臨床觀察方面,宋代《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提出過「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到了明清時代,中醫學家對不同的惡性腫瘤有進一步的認知,發展出不同方劑和藥物,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在癌症起源與免疫系統的關係上,人體內每天會有少數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突變後的細胞能快速生長。如果免疫系統沒有即時消滅它,該細胞就有可能發展成惡性細胞,進一步演變為癌症,細胞發生基因突變主要是受遺傳及環境兩大因素影響。家族遺傳基因方面,如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會提高患上乳癌與前列腺癌的風險﹔有些環境因素及生活習慣,包括接觸致癌物質及病原體(如HPV、EB、HBV病毒)、煙酒習慣及肥胖,也會提高人們患上癌症的機會。在正常情況下,當免疫監控系統偵查到體內突變細胞時,巨噬細胞和天然殺手細胞等白血免疫細胞便會立刻清除這些細胞,防止它們演變成癌細胞。如果體內免疫系統失調,身體免疫細胞未能第一時間清除有問題的細胞,惡性腫瘤便有機會出現。

正氣、陰陽氣血與免疫系統

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黃帝內經》強調「正氣」對維持健康的重要性,從中醫學陰陽五行的理論來看,只要身體臟腑功能達到平衡,便能產生充足「正氣」,包括「衛氣」(負責防禦致病因素)和「營氣」(負責提供營養,促進身體功能來抵禦疾病),這樣免疫系統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在廣義來說,「邪氣」就是指致病因素,邪氣又細分為「外邪」和「內邪」,外邪可理解為外部的致病源,如現時大流行的新冠病毒(COVID-19);內邪則是指源自身體內部的致病因素,如癌細胞。

陰陽五行平衡是健康的基礎,「陰」和「陽」分別指功能活動物質或結構基礎,以及功能活動本身,身體於「陰」、「陽」互動下生成「正氣」(以下簡稱為「氣」)。「陰」、「陽」是共存並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一方的變化會以另一方的增加或減少來彌補。

另外,「氣」和「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成分,「氣」在經絡中遊走,供應能量來維持器官和組織的功能;「血」負責營養和滋養全身,血循脈行,內至臟腑,外至皮肉筋骨。「氣」和「血」透過經絡促進各器官之間互相交流,對促進身體正常運行十分重要。

中醫以五行的相互關係解釋身體臟腑功能的聯繫,五臟六腑的功能環環相扣,互有生化、克制的關係,形成整體的平衡狀態。陰陽五行失衡會妨礙「正氣」生成,能引致免疫系統失調,提高了惡性腫瘤出現的機會。故此,「正氣」可以理解為人體的抗癌能力,「正氣」愈充足,免疫系統功能愈好,同時免疫監控能力愈有效能。

癌症患者陰陽氣血與免疫力

近年來,中西醫藥配合治療患者的協作模式愈趨成熟。臨床研究顯示,中醫藥輔助治療能促進患者康復,同時減少癌症復發機會。一般而言,處理早期癌症方面,專科醫生都以疾病根治作為治療方向,而處理晚期癌症方面,醫生都以患者延長生命及提升生活質素為本,達到患者「與癌共存」目標。

現時,西醫主要的癌症治療方案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化療、免疫治療、標靶藥)等,特別一提,藥物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亦會干擾身體正常細胞運行。上述治療方法都會對身體本身帶來不同程度負荷,很多患者都出現陰陽氣血皆虛的身體狀況。故此,完成西醫癌症療程後,很多癌症患者都會服用補益中藥,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在中醫學理論中,癌症被認為是氣鬱或內邪過度侵襲而成,不少癌症患者除了面對疾病本身,同時亦面對癌症治療的副作用,陰陽、氣血失衡在所難免。正所謂「固本培元」,面對陰、陽、氣及血的衰虛,人們需要恢復陰、陽、氣、血的正常水平及平衡,從而重拾健康,以「扶正祛邪」為治療的大方向。

一般而言,中醫師的用藥可分為兩大類:補益類中藥和治療類中藥,其中滋補類中藥有四個功能組別:補陽、補氣、滋陰和補血。滋補類中藥常見於手術後中藥輔助治療的藥方,促進陰陽平衡,恢復氣血, 有助提升「正氣」和免疫機體功能,促進身體箝制癌細胞,亦防止癌症復發。最後一提,癌症治療需要一套個人化的方案,在服用任何中藥之前,都需要諮詢中醫師的意見。■文︰高錦明教授、楊朗庭博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