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薊
位於廈門市集美區銀江路132號的廈門攝影博物館,是一個集老相機陳列、老照片展覽,以及攝影體驗於一體的公益項目、專業展館。那天,適逢「彼岸有風情──台灣攝影作品展」在該館開展,我從石鼓路住地出發,抄近路穿過佔地面積47,000多平方米的「敬賢公園」,從公園北側往北上行,前後不過十分鐘,便抵達目的地。站在攝影博物館門口,瞄了幾眼,但見一字型樓梯兩側,擺滿了慶祝影展的花籃。當我拾級而上時,目光立馬被牆上掛茠滿u廈門市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集大攝影學會創作基地」、「高雄市攝影學會廈門攝影創作基地」、「美國奧斯丁華人攝影協會創作基地」等牌匾所吸引。
進得二樓展廳,從影展《前言》中得知,初夏五月,廈門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楊景初先生等一行19人,應邀赴台作為期十天的「遊攝之旅」──從台北南投,到屏東高雄,一路向南,且行且攝。本次所展圖片,是他們用鏡頭記錄的台灣山水、人文風情。2010年,我有幸參加福建省農學會組織的赴台考察活動,盡情領略了祖國寶島的旖旎風光。欣賞蚢洃糷云漸x灣風情,有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心中泛起對台灣之行美好回憶的漣漪。
廈門攝影博物館設在三樓。一個多世紀前,廈門淪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就有西方人士帶茯蛨魕蝺H門,也有愛國華僑桑梓報國興業,投資廈門的影視行業,使廈門一度躋身全國影視業領軍者行列。參觀了攝影展,我從二樓西側登上三樓,但見館內幾組高大的陳列櫃靠牆而立,上面整齊有序地陳列虒蚗]收藏的德國徠卡、祿來,瑞典哈蘇等300多部不同品牌、不同年代、不同造型,頗為珍貴的膠片相機。面對這些「退役」相機,我心在想,它們曾經都有過各自的榮耀,且從不同層面為人類作過貢獻。如今它們完成了使命,也該靜靜享受清閒了。據館內展示的文字資料顯示,這些相機,多數是從歐美和日本業界收購來的,也有從內地攝影界收集來的。其數量和門類,基本涵蓋了世界相機發展的軌跡。博物館內還展出不少該館收藏的1870至1970年間,拍攝於廈門的珍貴歷史照片。此外,攝影博物館媮晹雀Е恅廒v、暗房技術的介紹與體驗場所,讓參觀者和愛好者們,加深對攝影「前世今生」的了解。一番參觀下來,不單大開眼界、大長見識,而且感慨萬千、令人陶醉。
攝影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創舉。早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就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1826年的一天,法國發明家尼埃普斯,在白蠟板上敷上一層薄瀝青,利用陽光和原始鏡頭拍攝窗外的景色,歷時八小時曝光,經過薰衣草油沖洗,成功拍攝出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窗外》。後來,法國美術家、化學家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1839年8月19日,法國政府在法蘭西學院向世界宣布了「攝影術」這一偉大發明,從而極大地推進了攝影術的普及。在很短的時間堙A攝影術不脛而走、不翼而飛,迅速在西方國家風行起來。從此,人類可以用「第三隻」眼睛把看到的物體定格並保存下來,圓了人類數千年之夢。近200年來,攝影不僅真實直觀地留住了歷史,而且成為平面視覺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
參觀得知,自1839年開始,攝影術已經走過了從誕生到成熟的漫長路程,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即,西元前400多年至1870年,攝影術的誕生和初期發展;1870至1914年,攝影術快速發展期;1914至1960年,攝影術成熟期;1960年以後,攝影術電子化高速發展時期。追思攝影發展歷史,在之前的幾千年間,能夠把人們肉眼看到的物體,甚或鏡子堜珝茠漯F西固定下來,成為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值得國人驕傲的是,全世界攝影史學家都公認,攝影光學的先驅是墨子。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小孔成像理論。西元前400多年,中國哲學家墨子觀察到小孔成像現象後,記錄在他的著作《墨子.經下》中,成為有史以來對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論著,為攝影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個理論一直是攝影的基本理論,即便現今的數碼攝影,也是根據這個基本理論形成的。墨子之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數學家歐幾里德、戰國時期法家韓非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北宋科學家沈括等中外科學家,都對針孔成像作出過論述。只是,針孔影像,可觀察運用,卻無法記錄。
實踐出真知,探索促發展。伴隨蚅廒v技術的發展,攝影器材也不斷發展。有人把它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839至1924,為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其間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1925至1938,為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在此階段,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前半期,黑白、彩色膠片的品質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鈦、鎘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後期。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品質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
雖然,2000多年前,墨子就提出了「小孔成像」理論,但中國的相機工業,卻是建國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北京照相機廠、天津照相機廠、上海照相機廠、廣州照相機廠、哈爾濱照相機廠、杭州照相機廠、南京照相機廠等中國第一批相機生產廠家先後應運而生。這些企業,初期側重仿製國外相機,生產以120雙反相機和小型135相機為主。在後來的歲月堙A我國的照相機產業不斷發展,及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主要相機生產企業達到19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蚅v爭加劇,多數相機企業,或者倒閉,或被合併,僅有上海照相機廠、江西鳳凰照相機廠、北京照相機廠等幾家企業生存下來。毋庸諱言,中國並非世界知名的相機生產國家,但有其自身閃光的亮點和歷史。
45年前,我有幸參加江西九江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舉辦的「通訊員培訓班」,除了新聞稿件寫作,還有攝影入門培訓,第一次接觸到海鷗雙鏡頭120相機,掌握了點滴「攝影入門」基礎知識。從那以後,見到相機,手就發癢。30年前,到福州出差,買了一台柯尼卡(KONICA)相機;10多年前,女兒為我買了一台廈門松下電子資訊有限公司生產的萊美(lumix)相機。前者是「傻瓜機」,後者是「數碼機」,二者都沒用過幾次,就束之高閣了。不是攝影興趣「退潮」了,而是攝影設備「簡約」了──一般風景照、生活照,一部手機就搞定了。我相信,用不了三五十年,攝影器材一定比現在的更先進、更便捷。到那時,即便是今天的名牌攝影設備,也要「光榮退休」走進攝影博物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