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信貸增速顯著放緩。中國央行昨公布,7月新增貸款9,927億元(人民幣,下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69萬億元,較6月分別大幅縮水45%及50.7%,廣義貨幣(M2)增速則出現年內首次下滑。分析指出,數據「失色」的背後,顯示貨幣政策回歸正軌,在7月金融數據上得到體現,在經濟復甦勢頭延續前提下,未來政策再寬鬆的預期降溫。■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7月新增信貸降至萬億元以下,企業貸款尤其是企業短期貸款驟降是重要原因,而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的新增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佔比超過六成。數據顯示,當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57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067億元;企業單位貸款增加2,64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42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968億元,票據融資減少1,021億元。社融融資方面,除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同比多增外,包括委託貸款、信託貸款、企業債券、政府債券等在內均同比少增。
M2增速年內首次下滑
隨着貨幣政策邊際收緊,企業發行利率上行,7月企業債券融資環比收縮1,000億元至2,383億元,同比少增561億元;同時,股票融資環比大漲677億元至1,21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622億元。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三項非標融資均下滑,共減少2,649億元,同比少減3,576億元。另外,由於股市火爆、存款搬家,7月新增存款僅803億元,環比少增28,197億元,同比少增5,617億元。
貨幣供應方面,7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為年內首次下滑,不過仍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顯示企業經營活躍度的狹義貨幣(M1)同比微升0.4個百分點至6.9%。
分析:降準降息預期減
路透社引述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指出,除非經濟數據明確地掉頭向下,降準降息預期應該沒有了,尤其對房地產還會明確打壓的情況下,未來幾個季度很難有特別明顯的寬鬆預期。
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分析指,7月金融數據明顯回落,央行明確要求均衡信貸投放節奏,使信貸投放與實體經濟需求相匹配,同時銀行機構在上半年大幅信貸擴張的基礎上亦有補充資本的需求,銀行間市場利率上升也導致企業發債意願下降,綜合導致信貸及貨幣投放放緩。貨幣政策邊際變化,由前期「抗疫」模式回歸常軌,雖不會大幅收緊,但會轉向結構性為主、精準滴灌。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也表示,隨着經濟逐步走向恢復階段,貨幣政策逐步向常態化部署,明顯的降息降準可能性降低。未來幾個月,貨幣政策更加注重「精準導向」,社會融資規模仍繼續上升以支持年內剩餘的約4萬億元政府債券融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