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農曆七月七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雙七節」、「女兒節」等,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以後歷代對此節都很重視。據傳這天是天上牛郎跟織女相會的日子,因此七夕節的許多習俗,都圍繞着這個神話故事展開。尤其織女是人們心目中具有高超智慧和多種神通的女神,人們在她身上寄寓了很多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希望她能賜給智慧和幸福,由此便產生了許多有趣的「乞願習俗」。
七夕的乞願習俗中,一個主要習俗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女子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擅長女工。乞巧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的有以下一些:其一為「祭拜乞巧」。過去,民間在七月七日晚上有祭拜織女(星)的習俗。祭拜者主要為婦女。祭拜時要供奉瓜果、巧餅等祭品,並設案焚香燃燭。隆重一些的還舉辦「乞巧筵」、「乞巧會」。這種習俗至今仍在一些農村流行。其二為「浮針乞巧」。七月七日前夕,用杯子盛鴛鴦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在一起),夜間露天存放。七日天明再將水放在太陽下曬,等水面上生成一層薄薄的水膜,即取縫衣針輕置水面上,使之漂浮,這時水底便現出各種針影。若影如雲彩、花葉、鳥獸或鞋、剪刀、水茹等圖案,便得巧;若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等圖案,便得拙。其三為「蛛網乞巧」。七月七日晚以盤盛瓜果,如果有喜蛛在上面結網,就能得巧。還有的在七夕前一天捉一隻小蜘蛛放在盒內,第二天看蜘蛛在盒內是否結網和結網疏密如何,以此來檢驗智巧,網絲多而圓者為得巧。其四為「穿針乞巧」,又稱「金針度人」。七月七日晚,少女們在月光下以絲線穿針孔。這種乞巧「專用針」的針孔較大,有雙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別。先穿過針孔者為得巧,後穿過者為輸巧。其五為「種生乞巧」。在七夕前幾日,將豆、麥、稻、穀等作物種子浸泡在陶瓷盆中,到七夕時供獻織女,以此乞巧。誰浸泡的種子出芽齊、長勢好,誰就乞得了巧。其六為「觀雲乞巧」。一般是在庭前開闊處,於七夕前搭建樓台,飾以五彩裝飾,七夕當天在其上設供拜仙;或登上山坡,觀察雲彩變化出的各種形狀,乞得智巧。另外在各個地區,也流行着釵h具有地方特色的乞巧方式。這些豐富多彩的乞巧方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人渴望獲取智慧的心情。
人們不但想獲取智巧,更希望生活富裕。恰好織女是主宰稼果、生機和財貨的女神,於是又產生了七夕向織女「乞富」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楚人就將織女視為主宰生產和收穫的女神,如唐代張守節 《史記正義》云︰「織女,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寶。」七夕時值孟秋,收穫在望,為了乞求天遂人願,大獲豐收,人們自然要向這位「收穫女神」舉行薦嘗、乞求、酬謝的儀式,而這一儀式就是早期七夕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漢族中,因後世出現了財神趙公明元帥,所以向織女乞富的習俗逐漸被供奉財神代替。
有了智巧財富,還要繁衍後代。由於織女還具有主掌生育和庇護兒童的神性,這便產生了七夕向織女「乞子」的習俗。此俗許多史書都有記載。如晉周處的《風土記》載:七夕,「無子者可(向織女)乞子。」 唐韓鄂《歲時紀麗》云:「七夕,俗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所謂「化生」,是一種模擬出生受洗的儀式,人們以此儀式向織女求子。這種風俗主要流行於戰國以前。後世有了觀音做「送子娘娘」,於是人們便把乞子對象逐漸轉向觀音。
美滿的婚姻,也是人們所渴望的。而織女的神性,還表現在主婚配上,這便催生了七夕向織女「乞求婚姻美滿」的習俗。此俗在古代比較盛行,如今只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保留得比較明顯。如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苗族,至今仍流傳着七夕「跳月」之俗。屆時,青年男女歡會於廣場,男青年吹蘆笙、敲銅鼓,少女們則敲着竹杯翩翩起舞,謂之「苗女弄杯」。這種「七夕跳月」,即是古代盛行的「男女大會」的遺存,亦是向織女乞求美滿婚姻的一種浪漫形式。
年輕人希望婚姻美滿,而老年人則希望健康長壽。何以求之?那還是要找織女,因為織女又是主人壽命的神女,由此又產生了七夕「乞壽」的習俗。乞壽的方法,隋杜台卿在《玉燭寶典》中做過這樣的介紹:七月七日晚,灑掃庭院,在露天設供桌,供酒脯時果香燭,祭祀織女牽牛星。祭畢,祭祀者懷着所禱之願,在庭中遙望天空,等待時機。當看到銀河中有奕奕白氣翻滾,如大河中的波浪,光耀五色、流閃生輝時,便下拜祈禱,乞壽或乞富、乞子都可以,但只能乞一,不能兼求。所乞之願實現後3年,祈禱者才能講給別人聽,據說此法頗為靈驗。
以上種種乞願,固然有不少落後迷信成分,其願望也未必能實現。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是重要的,對人們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所產生的激勵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尤為可貴的是,它真實地反映了古人理想、願望的豐富與多元,這正是一個民族保持生機、激發活力的源泉。因為,沒有理想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沒有前途的。誠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不管對古人還是對今人來說,這話都是千古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