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走進廬山石刻博物館

2020-09-15
■廬山石刻博物館 作者供ww1■廬山石刻博物館 作者供ww1

肖 薊

石刻,作為一種記事方式,起源於遠古時代,盛行於北朝時期,有蚋袨I的歷史內涵與可貴的史料價值。廬山石刻,數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廬山現存石刻達500餘處3,000多通。這些石刻,面積有大有小,字數有多有少,主題有曲有直,作者有男有女,年代有遠有近。其中,宋、明,以及民國時期居多。

廬山石刻,如天女散花,分布在仙人洞、白鹿洞書院、五老峰、觀音橋、太乙村、觀音橋、東林寺、臥龍潭、秀峰等景區。其中,歷史最早的,為位於廬山北麓龍門溝、唐武則天時代的「海會寺」。可想而知,在飛瀑與流雲並存、險峰與懸崖呼應的廬山,人們若想近距離一一賞鑒這些石刻,不說比登天還難,卻也絕非易事一件。

廬山,之所以有「人文聖山」之譽,在於她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其獨特的方式承載,融匯於天生且超群的自然美之中。在我眼堙A廬山恰似一部常讀常新的巨著。而閱讀廬山,不可或缺、不應忽略的,是她無可媲美的石刻遺產。只是,星羅棋布的石刻,非經年累月,不踏遍全山,不可能通觀,不足以盡覽。令人稱快的是,廬山石刻博物館,摭華集萃,乾坤挪移,精選廬山1,300餘處石刻作品,以照片集納的方式收入其中、匯聚一室,給有心賞閱的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

廬山石刻博物館,位於牯嶺河西路29號,石構一層,建築面積731.5平方米。這是一座留存蚞史記憶的別墅--自1897年,由英國人購地建造以來,曾是出口公司、洋行、蛋製品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先後成為幼稚園、書畫院、廬山管理局文化處用房。2015年,廬山石刻博物館應運而生,賦予這棟老別墅新功能,使之特色獨具、生機煥發。

那天,我從廬山會議舊址上行至河西路中段公車站前東折,登上十多級台階,但見一個面積不小的平場上,幾塊大小不一、未經雕琢的石頭,或坐或臥在不同位置,上面用不同字體,刻茪ㄕP文字,如:「廬山高」、「可以觀」等。順茠躩e一尊「山語」背後的石階,步入這座體量不大、意義不小,以彰顯廬山歷史文化為主題,以展示廬山摩崖石刻為要義,藉此顯現廬山文化藝術精粹,從而揭示廬山歷史文化之魅力的石刻博物館,在入口處辦理了登記,穿上了鞋套,輕裝入內,愉悅參觀。

廬山石刻博物館以圖文並茂及部分實物的形式集中展示、生動推介,從一個獨特角度解讀廬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特殊氣質。館內,不論是陳列的實物,或者是張掛的圖片,都是精挑細選的精品。同時,還運用聲光手段,借助熒屏播放,為觀賞者提供全視角文化藝術享受。參觀發現,展館布局分為山語、通介、記事、化景、騁懷、弘道、明誓、結語等八大部分;展館設計,既歷史又現代,既傳統又先進,成為人文廬山一處名副其實、不可多得的文化新景觀。

在廬山石刻博物館中,王羲之、柳公權、李邕、蘇東坡、李常、米芾、朱熹、趙孟頫、王陽明、康有為、陳三立等古今名流對廬山的題詠吟誦、手筆真跡,爭奇鬥豔,相映成趣,數不勝數,目不暇接。這堙A是歷代文豪讚譽廬山石刻佳作的集中展點;這堙A是當今廬山文博工作者精心打造的藝術殿堂。置身其中,在怡情逸致、賞心悅目的同時,歷史似乎就展現在眼前。

廬山石刻,是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傑作,是人文聖山特有的文化語彙。片語隻言,包容博大。它們,或是人生的感悟、思想的結晶,或是文學的名篇、歷史的實錄;它們,既是書法的傑作,又是金石的昇華。 用心觀覽,靜心揣摩,能感悟石刻書法之奇美;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可感受人類思想之甘甜;穿透文字,由表及堙A會感知歷史脈搏之律動。

更難能可貴的是,以打造精品展覽、特色展覽、智慧展覽為追求的廬山石刻博物館,實現了圖片與文物深度結合,展覽現場與虛擬實境深度結合,實體展覽與數位展覽深度結合。展覽設計大膽創新,別出心裁地創造了「序場」模式,展線自然流暢,空間規劃有序,展品分門別類,在準確表達的基礎上,賦予文字精彩紛呈的文學魅力;對重點亮點文物予以突出展示和解讀,並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通過數位多媒體互動展示,將廬山石刻資訊收羅無遺。為滿足觀眾的多元化需求,石刻博物館不僅有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的講解,而且配備二維碼語音導覽、虛擬展館、微信公眾號、網上展廳,形成組合化視點,打破了時空界限。因而,自開展以來,備受社會關注,深受觀眾喜愛。

神奇大自然,啟迪人類的思維與智慧。如果說,廬山之奇美,足以令人仰觀俯察,遊目騁懷的話,那些遍布峰谷的哲語箴言、詩詞對句,則是滲入石岩的妙悟。換句話說,一方石刻,二三文字,便賦予一處景致特有的名號。李白有詩曰:「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常年雲遮霧繞的廬山,接天連水,移步換景,千變萬化,妙不可言。面對醉人美景,人們有時若有所悟,有時莫衷一是。此時,一方石刻進入視線,寥寥數語,如畫龍點睛,使眼前景致,一指點活,豁然開然。

廬山石刻,不單數量繁多,而且年代久遠。2019年5月,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頒獎儀式上,「山語--廬山歷代石刻」陳列展,榮獲全國十大陳列精品獎,該獎項被譽為中國博物館奧斯卡。廬山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石刻中,潛藏茬多歷史遺蹟。1996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批准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評語寫道:「廬山的歷史遺蹟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這段文字,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廬山歷史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密切關聯的特性。

廬山石刻,既是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傑作,也是人文聖山特有的文化語彙。其每一通石刻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一段往事。如,在仙人洞右側觀妙亭前的岩石上,赫然刻茈|個楷書大字--「天下為公」。題者周國華,生平不詳,但在此處題刻孫中山先生名言,想必並非等閒之輩。而在訪仙亭旁一塊船形懸石上,則刻有「同舟共濟」四個大字。筆跡以楷書為主,厚重蒼勁,又糅進了行書飄逸的特點,顯得極有力度,與團結一心、共渡難關的言外之意十分吻合。這通石刻的題寫者胡小妹,據說是廬山一鉅賈的侄女。一位女性能寫出如此蒼勁厚重的書法,發出這般擲地有聲的呼號,吸人眼球,發人深思。

有人說,廬山石刻館展,是對中央電視台攝製的《人文廬山》的補充之作,且更具實物性、直觀性與便捷性。我想說,走進廬山石刻博物館,就如同走進廬山的文化深處、穿越廬山的歷史長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