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經濟不景氣,經濟寒風直吹各個階層,除了首當其衝的基層打工仔,更已蔓延至中產階層。一項調查發現,第三波疫情期間有超過一成受訪者的收入水平,從「中產及以上」級別跌至「基層」甚至跌至「貧窮線」水平。有從業員向香港文匯報透露,諸如旅遊、餐飲等「重災區」的中產僱主不僅收入降至「零」,甚至要賣樓賣車「頂住」生意,瀕臨破產邊緣。■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明愛香港仔社區中心於今年9月對南區居民展開問卷調查,共收集616份有效問卷。數據顯示,在第三波疫情期間,超過三成受訪者出現「嚴重程度的精神困擾」,是2015年全港性調查數據結果的5倍,主要的負擔及壓力來自經濟與社交層面。
逾一成人收入跌至「貧窮線」
在經濟狀況方面,長期疫情為市民帶來「經濟生活下流化」的壓力,整體受訪者的收入也出現倒退,其中超過一成受訪者原來的收入水平屬「中產及以上」級別,但最近「降呢」至「基層」級別,甚至跌至「貧窮線」水平。
調查發現,中產家庭受訪者的收入中位數跌幅達兩成,跌幅是總體受訪者的兩倍,中產家庭也陷入負面情緒的深淵中。大約四成半的中產家庭受訪者對未來半年的經濟前景感到擔憂,預計自己將面臨「減薪」、「開工不足」甚至「失業」問題。
在各行各業中以旅遊、餐飲行業為經濟重災區,其中香港旅遊業賓館聯會主席劉功成透露,行業內有一些僱主為「頂住間賓館」,甚至需要賣車賣樓抵債,苦苦支撐,「如果經濟繼續無好轉,隨時頂唔順要結業、破產。」同時,由於中產人士往往擁有一定資產,即使在疫情中受損嚴重,亦不合資格申請綜援,失去社會保障的機會。
中產慳得就慳 影響基層經濟
中產階層自身難保,為應對現時難關及未來可能持續的經濟不景氣,只能選擇盡量節儉、保守消費,造成「骨牌效應」,一些原本為中產人士提供服務的基層打工仔亦失去工作及經濟來源。
從事餐飲散工及家務助理工作的賴女士在疫情爆發後已全面停工,只能靠過往積蓄及政府關愛基金等維持生計。賴女士表示,部分僱主出於防疫考慮不再聘用家務助理,也有不少中產家庭面對經濟低迷慳得就慳,「部分中產家庭擔心經濟收入大減,就唔想再攞多一筆錢出嚟請家務助理,搞到我哋都無工開。」可見中產階級的困境發生連鎖效應,波及基層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