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通識科主要弊端

2020-11-25

一、課程重論述輕內容、重文輕理

現行制度下,通識科教師需要在168個教學時數內完成12個重大主題的論述,即學生需要在平均14個小時內掌握「科學、科技與公共壎矷v、「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等,學習過程或水過鴨背,偏頗失實。此外,現行通識科內容過於重文輕理,未能達至當年「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文理兼備」的初衷。

二、考評模式

通識科主考評模式類近語文科的議論文寫作,時間限制變相鼓勵學生以坊間大行其道的框架作答,集中操練應試技巧及語文能力,對訓練學生的高層次思維毫無助益,更會局限其想像力。此外,由於是開放性作答,評改涉及主觀判斷,難以客觀並細緻地將學生劃分為七個等級。

三、教材缺乏有效監管

由於教育局沒有就通識教科書建立行之有效的審查機制,導致教科書內容陷入無監管狀態。至今年教育局完成首次通識科「教科書」自願送審服務,惟社會仍期望進一步完善機制,杜絕問題。

四、教師支援不足

通識科要求教師知識層面涵蓋人文、科學、商業等領域,更需要多元的教材,對教師構成額外負擔。

五、科目作為升學要求與科目原意衝突

通識科作為升讀大學的必修、必考,每一個等級都對學生能否進入心儀學科有極大影響,惟通識科成績分為七個等級的評核安排,卻與注重思考、減少操練和背誦的教改初衷有所衝突。

六、「黃師」、「黃教材」問題

由於通識科具教學彈性較大,是唯一不設教科書評審制度的主科,欠缺把關致令課本質素參差出現大量偏頗內容;此外,教師亦可憑「專業」選擇或編寫教材,但實際上不少材料以及考題角度欠持平,充滿引導性;更有部分「黃師」視此為可乘之機,製作出稱為「教材」的政治宣傳品,煽動學生積極參與「抗爭」甚或激進違法行為。

「黃師」代表包括上載「黑警死全家」頭像的嘉諾撒聖心書院通識科教師賴得鐘、在fb詛咒警察子女「活不過7歲」、「20歲前死於非命」的通識科教師、前真道書院助理校長戴健暉;「黃教材」則包括2013年教協製作的所謂「佔中」通識「教材」;聖士提反書院、聖芳濟書院等個別學校,近年先後被揭發有試卷涉及激進或仇警思想等。有關案例均可見問題非一日之寒,漏洞遲遲未能填補。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資料庫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